●三明日报记者 陈 睿 本报宁化记者站 范日樑 “凤山哥,你说,这湘江水能流到捱(客家方言,意思为“我”)们家吗?” “能,等打完仗……你想家啦?” …… 4月13日,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一楼排演现场,湘江边,战壕里,小号兵卢长生坐在烧焦的木桩上遥望远方,与红军战士张凤山对话。 小号兵颤抖的声音,令记者为之动容,心头一酸,涌出热泪。 “根据舞台效果,我们增加一段唱词,这部分内容加深了人物对故土的思念,以衬托出三明儿女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导演王思源说。 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分为《序》《红旗!红旗!》《军号!军号!》《湘江!湘江!》和《尾声》5个篇章,生动再现了三明老区苏区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历史史实。 自去年8月31日首演以来,该剧多次登台演出,主创人员几易其稿,一次次对其进行打磨、提升。如今,《风展红旗如画》即将搬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演员更专业,情景再凝练,音乐更动人。 这是一部在红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作品。 自2019年冬以来,文创、音乐舞美、导演等团队多次深入宁化、建宁等地采风,“百口莲塘吐清香”、罗广茂护卫红军号谱、禾口淮土比扩红……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革命往事,成为他们的创作源泉。 “血战湘江”的壮歌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以数千宁化儿郎为主的红军第三十四师,为掩护中央纵队,在湘江边与十倍之敌血战五天四夜,最后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三明红色底蕴深厚,有太多革命往事、人物值得被铭记。”回忆起受邀创作《风展红旗如画》的过程,国家二级编剧王保卫说,三明老区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让他几度落泪。 这部红色剧目,许多细节都独具匠心:张凤山之名与长征出发地之一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呼应;小号手卢长生与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之间紧密联系;客家阿姆背后是一个个满腔赤诚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的三明老区苏区妇女……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剧中塑造的红色人物,融合了采风中记录下的多个革命历史人物原型。”王保卫说。 音乐是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禾口淮土比扩红》等歌曲,对宁化红色民歌进行了再创作。”在宁化县党史方志办, 副主任龚翠英拿出一本泛黄的《宁化革命民歌选》。这本集子,收录了《革命才有出头天》《扩大红军打先锋》《革命不怕千般难》等几十首当地红色民歌。 “工农个个向党看,红旗飘飘天地新。”“烧香烧纸冒(没)得用,革命才有出头天”……翻阅《宁化革命民歌选》,一句句朴实的歌词,道出了宁化客家儿女对革命的渴望与拥护之情。 这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洗礼。 宁化县文旅局党组成员、该剧具体负责人王洪辉介绍,剧目于去年7月14日起在宁化县正式开始排练,最初的203名演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和工作人员。他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全情投入,刻苦训练,每一场动人演出,都带给观众强烈震撼。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国各地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是讲好三明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发扬三明老区苏区人民开拓进取革命精神的一次创新实践。“把三明的红色故事搬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有利于激励红色担当,更好地建设老区苏区。”王洪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