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明新闻 > 
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杂剧作场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21-06-11 10:56:44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郑新凤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申报的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杂剧作场戏榜上有名。

本次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185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九大类。在传统技艺这一类别中,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在传统戏剧这一类别,杂剧作场戏入选。

沙县小吃始于汉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古老汉族传统饮食特点。据记载,沙县先民制作小吃源自古中原一带汉民族饮食习俗,南迁后又受古闽越族和客家饮食文化影响,各种小吃品种既有北方面食面筋韧性强的特色,又有南方米面类杂粮淀粉糊化粘稠的特征,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沙县小吃品种繁多,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香味俱全,共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其中“中华名小吃”39种,“福建名小吃”63种。

杂剧作场戏,宋元年间于闽中形成,明代流传于大田县朱坂村、永安市槐南村一带,系宗族子弟为敬祖酬神演出的仪式戏剧,于春节开场,演出者自称“杂剧子弟”,称演出为“作场”。角色固定由村中的廖、余两姓子弟世袭饰演,原为每十年演一次现改为五年一演,剧中主角是当地村民信仰的“阔公”,学者称之为“作场戏”。大田县“朱坂阔公戏”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

(许 琰 罗珍华)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393106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