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青山抱绿城,一江碧水分西东。当和煦的春风轻拂着沙溪两岸,变化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三元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和全市“抓重大项目,促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城夜景绚丽如画(林文斌 摄) 放眼这片绿意盎然的活力新城,产业转型升级正奏响强音,“做大三产、做强三产”的发展脉络愈加明晰,更加多元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改革开放不断加速,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火热推进,高质量发展正落地成为一个个看得见的项目…… 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经济总量最大、工业产值最高、项目投资最多,刚刚过去的一年,三元区群策群力谋发展,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6.0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6%。 春光不负四时景,万草千花一饷开。作为三明市中心城区,三元区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三沙永”组团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宜居宜业品质、擦亮文明创建底色等方面走前头、挑重担,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当好市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三明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迸发新活力 华灯初上,灿若星河,一河两岸,万物并秀。从南部新区的永嘉新天地,到北部新城的万达广场,一个个商圈丰富着周边群众的生活,也勾勒出城市经济发展的立体图景。紧扣“做大三产、做强三产”发展主线,三元区努力抓重点、促转型,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2022年12月,《三元区“做大三产、做强三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实施,明确现代物流业、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商贸流通业、文体旅产业、夜间经济、广场经济等7个专项目标,并设立与之相配套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措施。围绕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三元区加紧在培育存量企业和招引增量企业上制订23条优惠措施。在2022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区财政将发展专项资金提升到每年3000万元,助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林文斌 摄) 坚持“稳一优二进三”目标,三元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通过实施“百镇千村”试点项目,三元区去年建成投产现代农业项目10个,完成投资3.8亿元。同时,通过建立百亩商品有机肥示范片和千亩优质稻产销衔接示范片,有效带动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发展。 工业发展势头同样强劲。33个千万元重点投资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量在全市占比超过40%。通过实施“三化四新”改造行动,推动技改项目78个,总投资143.7亿元。成功申报省重点技改项目16个,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这份2022年的成绩单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开年正着手开展技改升级,相关部门给我们的指导与帮助很及时。”新春过后,三化元福新材料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金柱就迎来了一批送政策送信息上门的“客人”——三元区领导干部分别组成服务专班,带队走进辖区企业,详细了解企业配套设施、经营管理、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具体需求。 结合落实此前出台的“稳经济促发展58条”等助企纾困措施,以及上级各项惠企政策,三元区深化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 我为企业解难题”“一起益企”“银行会客厅”等服务。2022年退、缓、减税费超6亿元,有力有效帮助辖区企业纾困解难。 ▲三元区全面推行线下“一窗通办”服务,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刘子豪 摄) 全区推行工业项目“签约即挂牌”“交地即开工”改革,将用地挂牌时间从11天压缩至3天,“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100%,居全省前列,为企业发展按下“快捷键”。 二深化合作,项目建设提升新质效 沪明情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援建三明的主舞台就在三元这片火热的土地上。自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与三明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三元区把握沪明对口合作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梳理自身资源禀赋,仅2022年就已推动与上海市、杨浦区对口合作事项29项,推动项目8个,其中落地4个。 成立沪明科技创新研究院,在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中心设立首个三元区驻沪“人才科创飞地”,三元区沪元企业家联合会(上海三元商会)正式成立……随着合作步伐的迈进,对口合作的成效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 ▲2022年10月,三元区沪明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刘子豪 摄) “加入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努力实现合作共赢目标。”谈及沪明对口合作带来的机遇,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渊毅充满信心。 毅君铸造是全省铸造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龙头示范企业。沪明对口合作的深入开展,为企业对接上海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本、市场等关键要素,搭建起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从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到医疗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从推动乡村振兴到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两地合作交流蹄疾步稳。 以项目为抓手,三元区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深化沪明合作,对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福州、厦漳泉都市圈建设的过程中,立足自身所能所需,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022年,全区围绕交通、能源、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八大领域18个方面,生成项目76个、总投资136.2亿元,获批预算内投资项目22个、补助资金7600多万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1个、总额10亿元,一般债券项目23个、总额1.3亿元。 通过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百日攻坚大会战”行动,推进“三百工程”,持续深化“亮、晒、评”考评机制,全区3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77.7亿元,60个“百日攻坚大会战”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4.1亿元,4个“三大”项目完成投资19.6亿元,大幅超过序时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招商引资工作也变得更加精准,通过 “以商招商”“乡贤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实行“云洽谈”“云签约”“线上+线下”对接模式,全年招商引资完成签约项目125个,总投资近24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7个,总投资额224.8亿元。名佑预制菜供应中心、氟新材料生产等3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一批效益高、带动性强的链上企业和项目,为三元的经济社会发展添加新动能。 三惠民利民,民生福祉实现新跃升 随着“三沙永”融合发展的进程加速,“大三明”中心城市建设加码,三元区的城市框架正进一步拓展,这也为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走进三元区列东街道杜鹃新村,崭新大气的小区门面让人眼前一亮。小区内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新铺设的沥青路,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平坦干净的道路让居民出行更加顺畅。整齐宽敞的台阶、绿意盎然的花圃和漂亮的休憩长椅,让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2022年,三元区共计投入资金1.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2个,打造丁香新村、和仁片区作为全市示范样板。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区城乡建设品质无障碍社区样板、绿色社区样板均获得全省前三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式步入“快车道”。 徐碧“城中村”改造、陈碧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约4.7亿元,44个省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完成,给老百姓带来了明显的获得感。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了颜值与品质,让群众“菜篮子”拎得更舒心。(刘子豪 摄)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元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力推进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改革,在全区范围实现课后延时服务“双覆盖”,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山区县区;建成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10家、社区长者食堂助餐点4个,为1万多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医养服务;登记备案托育机构14家,提供普惠托位770个;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96%;启动常态化创城工作改革,投入1500万元全过程保障创建工作,完成农贸市场整治、停车线施划等重点任务,顺利完成文明城市(区)届中测评工作;每月开展“文明实践日 党员带头行”实践活动,解决残疾人帮扶、近邻驿站建设等问题100余个,惠及群众2.3万余人次。 ▲列西街道小蕉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曹建平 摄) 春风吹拂城乡大地,协调发展的乐章更加动听。2022年,三元区创建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10个,“1+3”乡村振兴示范线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提升,全区自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8个。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乡村建设现场会上,列西街道小蕉村还作为受检点得到了充分肯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项项民生工程加速建设,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三元区这份发展答卷,不限于此,亦不止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