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林馨怡 三元记者站 张倩茹 入夏的三元,满目苍翠,生机勃勃。 在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正忙着抢抓农时指导农户开展移栽种植农作物;在工厂车间,随处可见优秀人才忙碌在生产一线的身影;在学校、医院,行业专家带领本土人才钻研业务,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近年来,三元区坚持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工作。2023年,全区新增认定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及实用型人才614人、比增124.8%,其中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为推动三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倾心引才 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 近日,三元区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创建的肉制品联合研发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成功与上海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渠道,这是三元区沪明人才交流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沪明人才驿站作用发挥的一个重大成效。 “通过沪明人才驿站的匹配、推荐,我们与此前从未接触过的上海交大进行了深入交流,意外发现我们需求如此契合。最终,我们与上海交大共同建立研发中心,这对我们产品技术的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名佑食品负责人黄辉煌笑着说。 沪明对口合作开展以来,三元区充分利用上海杨浦区高校云集、人才集聚的优势资源,构筑沪明人才驿站对沪引才主阵地,通过开展和承办各类人才交流合作活动,构筑人才引进的桥梁、人才展示的阵地、人才交流服务的平台等。上海技术交易所等上海4家机构在三元区沪明科技创新研究院设立科创中心,推动名佑食品与上海交大共建飞地研发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张淑平教授团队海藻化学生物制造等5个项目落地,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良性循环。 精心育才 激发干事创业“驱动力” “这里的环境和人都让我感到很亲切,又能和我的专业相结合,机会也很多,去年参加跨界自造两岸乡建乡创暑期工作营后,我便决定留下来。”来自“跨界自造”团队的台青吴雅慧是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的毕业生,2023年跨界自造两岸乡建乡创暑期工作营让择业期的她跨过海峡扎根大陆。 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为两岸青年提供广阔舞台,三元区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通过“产+学+作+研”合作吸引台湾的设计师团队来三元区,跨界自造乡建乡创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三元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不断完善人才培育和使用一揽子政策,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蓄力。 ——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促进教育品质提升。推动四组总校共同体与杨浦区、青浦区学校对口交流,通过实地考察、教师跟岗等方式与杨浦区互派教师交流学习21批次,举办两地线上教研、交流研讨35次,线上线下教师参与1200余人次,推进两地师资共享、教学共享、理念共享。 ——深化闽台合作推动人才交流。紧抓三元区入选福建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的契机,邀请14名全省从事乡建乡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或乡村振兴优秀台湾专家学者,列入“院子讲堂”讲师团队。建立三明学院台湾教授专家库,引入68名台籍专家教授人才为基层治理、精致农业、文旅康养、乡建乡创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三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在三元区揭牌成立,引导两地高校学生融入乡村项目实习或就业创业。2023年,引进台湾屏东科大等6所高校实习实训学生41名。 …… 一个个精准举措,一项项务实措施,为三元的人才厚植成长的土壤,提供展示的舞台。 暖心留才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我刚到三元工作,就被区里认定为新引进人才,给予申请相应的人才政策,服务很到位。”近期,来自厦钨新能源公司的谢宁康说。 谢宁康的话语,道出了三元区推进全链条服务的用心用情。近年来,三元区推出系列举措,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健全“领导挂钩、定期亮晒、季度督查、年终总评”工作机制,选派近百名年轻干部挂包服务企业140余家,结合“我为企业解难题”“汇企日”等活动,2023年累计解决问题340个。 近期,三元区“青团夜校”推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体验课程,为青年成长成才“充电赋能”。 落实人才服务保障。以“食住行、医教养”全链条人才生态为主线,实行“保姆式”人才服务,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57件,组织20名人才开展疗休养活动。组织46家企业申报国家、省、市企业及人才补助共510万元,推动红印山1号人才驿站获评首批市级人才驿站优秀示范站,举办“人才驿站联合行动服务月”系列活动,服务人才1000多人。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等渠道发布138家企业2118个岗位用工信息,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7场,1008家单位提供岗位1.3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756人。组织开展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广泛动员优秀学子假期返乡实习,累计征集大学生实习岗位694个,吸引162名高校学子在三元实习实践,大力营造爱才、敬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三元区将深入践行“大人才观”,用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细的功夫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文章,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