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列西街道的悦华园 是居民的乐园。 每天傍晚热气褪去, 老人们便三五成群, 摇着蒲扇,谈天说地, 俨然一幅悠闲生活、惬意养老的 美好画卷。 这里是全区首家嵌入式养老中心——居敬泽惠·百岁轩养老中心的老人散心散步的好去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为了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三元区列西街道采用街道提供场所、政府提供资金、机构负责运营的方式,探索在商业用房设立养老机构的“嵌入式”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专业、便利、低廉的生活服务,把养老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家门口。 智慧化管理 专业服务让家人放心 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居敬泽惠·百岁轩养老中心,原本是三钢用于退管办老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后经捐赠用作退休社会化管理。 中心于6月投入使用,共有19张床位、6位护工,已入住17位年龄从60岁到100岁的老人,其中中度失能以上老人占60%。 在这里,老人们可以享受营养餐食,接受专业照护,还能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原本枯燥艰难的老年生活有了色彩。 护理部部长赵小琴工作时间从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进行查房巡房。 手机上,清晰罗列她一天的日程安排。这里的每个护工都拥有智能养老机构云平台账号。在赵小琴的个人平台上,心理照护、房间清洁、室内外消毒、日间巡视3至6次、清洗衣物、提醒服药在等待完成。每做完一件事,就要在系统指定地点范围内打卡,确认执行完毕。通过平台,大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情况一目了然。 护工阿姨在整理老人房间 每间房都配备两张1.2米宽的全智能护理床,呼吸机、吸痰器、移位机、康复训练器等专业护理康复设备一应俱全。在床头,触手可及的遥控器让老人可以方便简易地使用这张床——这张床在遥控下可以折叠弯曲,帮助老人头部抬起、脚部抬起、左右翻身,还能一键报警,床边也设有扶手、栏杆方便老人使劲,一张小小的床,给老人满满的安全感。 除了对工作人员进行智慧化管理,中心还开发了另一个智能服务系统,连接护理床中内置芯片,时刻监测每张病床上老人的实时心率、呼吸、睡眠、体动等数据,及时发现老人上下床问题,是否有跌倒情况发生。而家属只需下载手机App,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老年人体征情况,服务过程系统实时记录,24小时守护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一天凌晨,一位老人着急上厕所,在没有告知护工的情况下独自前往,结果在厕所内摔了一跤。安装在卫生间顶部的防跌倒系统,第一时间发出紧急报警,护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查看,所幸老人并无大碍。智慧化管理切实降低各类安全风险的发生,让老人和家属吃下定心丸。 离家不离亲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嵌入式”养老的优势在于养老场所“嵌入”到社区中,真正实现了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亲。 一天下午,三钢职工杨晓琳下班后,马不停蹄地骑上电动车,不到5分钟到达中心,看望73岁的母亲。 母亲入住中心2个月,杨女士发现,母亲脸色红润起来,双脚有了知觉,手也有了握力。“她还没住进来时,脸色有些铁青,心态也很不好。”母亲的变化,杨女士归功于中心的周到服务:“这里护工照顾得都比家里请保姆的都好。一开始我只是想试试,如果不行我会选择回家,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好转,他们对母亲很耐心,我会让她在这里长期住下去。” 老人蒋时芳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饭菜让他连连称赞:“每天都有鸡蛋,鸡鸭鱼肉也是不间断的,而且煮得软烂,很适合老年人的胃口。”吃得好,住得好,老蒋每天都乐呵呵,打牌、下棋、唱歌这样的娱乐活动也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老人在读报 老人黄雪清同样在这里住得开心。“我住在这里,儿子来看我也很方便。”黄雪清说,护工很好,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老人。家人时常给老人送来饭菜,吃之前护工都会加热一下,暖胃又暖心。 老蔡的弟弟,在这里一个多月也有了很大的起色。说起弟弟,老蔡感慨良多。弟弟蔡永海今年75岁,多年前因为一次摔倒事故,造成小腿骨折和小脑萎缩,此后语言和行动能力严重退化,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得知家门口开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帮弟弟报了名,期望弟弟在这里得到更好的照顾。 “蔡叔吃饭啦,您能听明白吗?听懂了您就眨眨眼睛。”“蔡叔,我们现在带您出去做康复训练。”经过护理团队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老人现在能够快速回应护理人员的问题,主动提出如厕请求,在护理人员陪伴下还能撑着拐杖独自行走。 上一次探望弟弟后,老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弟弟之前住过养老院,三年多情况都没有好转,没想在这里有所改变,感谢你们。” 着力构建 “社区+机构”养老管理模式 福建居敬泽惠康养服务有限公司是在三明本土成长起来的首个养老企业,以中华孝典《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的名字命名。“作为孝道故里,为老人服务,我们责无旁贷。”负责人蒋联松说。如今,居敬泽惠利用互联网建养老服务平台,组建服务队伍,实现了老年人家庭、护工管理与智慧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有效连接。 “大屏上一条条数据,连接的是一个个老人的家庭,更是一份份放不下的牵挂。”蒋联松的一句话,道出了如今养老家庭的迫切需求。 在大厅柜台旁,贴着一张入住老人个人信息表,备注栏里暖心地写上了需要注意的事项:胰岛素早5中5晚5、胰岛素早8晚6……工作人员用百分百细心,回馈着老人家属的信任。 每位老人入住时,中心都会进行失能等级评估制定专门护理计划。就像老蔡弟弟,刚入住时不会表达,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由护理员、社会工作工者、营养师、社区医生、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守护者联盟”对症施策,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智慧化养老设施的体征监测设备,对老人的各项体征指标做综合研判,最终制定认知行为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一系列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案,才让他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 赵小琴正是联盟中的一员。曾经做过幼师的她在上岗前特意到福建医科大学进行专业培训,考取专业护理师。她每天带领老人进行上下肢康复训练后,就开始清洁房间,下午为老人洗澡擦身,周一进行血压测量,周二测量血糖,每次上床之前进行面部脚部清洁,脚踏实地、体贴待人的工作态度受到好评。 据了解,通过三钢18个离退休党支部的摸排,梳理出青山社区共有3266名60岁以上老人,让每位有需要的老人都住进养老中心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对于其他需要帮助的居家老人,蒋联松介绍一款名为“点菜式服务”的微信小程序,采用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孝老员接单的方式,实现1分钟接单、15分钟响应、30分钟“孝老员”上门护理,如果满意还可签订长期套餐服务,目前已在三元区实现服务对象1500余人(次)。 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亲。 养老机构搬进社区, 也把服务搬到了老人身边, 把关心关爱驻进了老人和家属的心里, 也让尊老、爱老、助老 在三元区蔚然成风。 (记者:陈渴 刘子豪 通讯员:周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