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委会,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问题 1、学校主导,职责模糊 家委会变成学校的一个下属组织,不清晰自己的职责,工作无章可循,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听学校管理者的布置,充当学校工作的传输者,普遍缺乏主动性。家委会提出的建议与意见,都会被学校严格审查与筛选,某些“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往往会被否定,使得家委会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2、形式主义, 为了成立而成立,几乎沦为一项任务。在成立之初,基本上都是学校和班主任根据学生报名信息,凭纸面挑选家委会成员,家长被选到也就不好拒绝,队伍建设稍显粗糙、随意。因非家长主动报名参与,能力与热情参差不齐,自然就无法保障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各自为阵,无章可循 每个学校的家委会,由当事的几位家长的个人想法和思路进行工作的展开,看似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实则毫无章法、胡乱出牌。无横向沟通,摸石头过河,该做不该做靠拍脑袋,可管不可管跟感觉走,时常出现责任缺位、权力越位,甚至闹出了因学校正常调整任课老师而威胁上访的笑谈。 4、互动不足,了解不够 家长和学校、老师的互动交流,仅仅靠一学期1-2次的家长会。家长不足以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更不了解学校的各项情况,优势和困难,老师也不清楚学生在家学习与生活状态。当孩子出现成长与学习的问题,家校双方均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5、社会误解,子女不解 加入家委会,很多家长误解就是为了讨好学校领导和拉近老师关系,以求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能得到“特殊”的照顾,还有就是能在参与学校采购上“谋求私利”,众多家长担忧顾忌想加不敢加,子女也就因社会存在这样的偏见而不理解父母,甚至还害怕被同学知道。 建 议 二、几点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编拟制定家委会工作大纲,明晰职责,实现有序有据地指导、监督,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与配合,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监督,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各种教育渠道的畅通,确保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2、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适龄孩子的家长都了解家委会的责任与义务。在新生入学公告时,同时张榜家委会的招录通知,根据报名表信息筛选,充分考虑多行业、高觉悟、愿奉献,让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有学历的热心家长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 3、借助区教育发展促进会换届的契机,组建家校社专门委员会,协助指导、支持、帮助、规范家委会的工作,协调建立各校之间家委会的交流互通的机制,做到相互走访学习,成果经验共享共勉。设立年度优秀家委会的评选,通过表彰先进,鼓励并激发潜能,让家委会越来越好。 4、家委会月例会,提高委员履职职能,也可邀请非委员家长代表参会,以期带动所有家长共同关注教育。家委会及时把学校的工作重点、难点告诉给大家,并把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向学校反馈,同时家委会把当期了解收集孩子们在家学习生活的状态,反馈给学校和老师,实现双向无缝沟通。 5、家长来自各个行业,不乏优秀人才。家委会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家长分享课堂”,利用家长的特长,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辅导,弥补课堂教育的空缺,适当减轻老师的社教担子,如公安系统的上反诈课、消防系统的讲应急疏散、医院系统的上急救常识等。在家是父母,在校是社会辅导员,家长有了双重角色,让孩子以家长为荣,改善亲子关系,有益教育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