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现,开启了福建远古文明的神秘大门,尤其是洞内的人工石铺地面、排水沟槽等遗迹距今4万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2023年12月,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孤峰,峰顶海拔359米。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博物馆等机构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万寿岩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和少量骨、角器以及一批哺乳动物化石。 万寿岩遗址考古发现26年来,三明坚持前瞻性思维、系统化方式、融合式理念,持续推进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和传承利用,使万寿岩成为统筹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关系的生动范例。 保护是根 三明市位于闽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与鹫峰山、戴云山之间的闽中大谷地东南边缘,地域跨福建省三大构造单元,地层结构发育完整。万寿岩遗址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居住遗址,将福建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20万年前。 由于万寿岩蕴藏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当地一家省属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就在山体上采矿。一边是投巨资买断开采权的企业,一边是“几颗哺乳动物化石”,万寿岩何去何从?1999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厅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关键时刻,一锤定音,这个弥足珍贵的遗址最终被幸运地保存下来。 “保护好文物是根本。”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说,做好万寿岩工作,核心是遗址本身。如果没有把万寿岩遗址保护好,所有与万寿岩相关的发展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到《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从《关于进一步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的工作方案》到《关于进一步提升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能力和水平的若干措施》;从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升格为三明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从由三元区代管调整到归口三明市文旅局管理……26年来,三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像爱惜生命一样,持续为万寿岩遗址提供强大的保护力量。 2024年,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专班成立,负责统筹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三元区负责牵头编制《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三明市文旅局负责万寿岩遗址日常建设、管理、运营……十余个成员单位同向发力,全力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人财物保障等各方面工作。 据三明市委副书记、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专班组长杨兴忠介绍,目前已先后策划实施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修编、龙井洞考古调查、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提升等项目,并持续推动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安防提升工程、船帆洞保护工程等项目落地。 研究为核 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现,开启了福建远古文明的神秘大门,尤其是洞内的人工石铺地面、排水沟槽等遗迹距今4万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走进原始人的“家”,本刊记者看到地面石块排列微有起伏,多数石块略有磨圆,黑或黑褐颜色。地面不平处则用大小不等的石灰石角砾铺砌取平,局部石块之下用黄绿土填垫,面积大约120平方米。 据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介绍,近年来,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走进万寿岩,对已考古发掘出土的旧石器和动植物化石进行再梳理研究,科学有序地对未发掘区域进行深入考古。 2022年5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和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签订了共建万寿岩遗址科研科普基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地质学和考古学交叉论证的全新角度,对万寿岩洞穴沉积物年代序列、区域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对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专家赵举兴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万寿岩遗址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在遗址之一的船帆洞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完善了船帆洞沉积物的年代序列;查明船帆洞沉积物的成因和物质来源;特别是通过植硅体的测试分析,认为末次冰期千年气候快速变冷事件(H4和H3事件)改变了古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可能是两期古人类离开船帆洞的原因。 赵举兴说,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万寿岩遗址环境考古的空白,对区域基础地质和环境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对万寿岩遗址的科普、研学旅游和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新年伊始,史前洞穴遗址联盟在三明成立,为考古研究搭建起涵盖信息共享、经验交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业务交流网络,并形成联合考古研究,共释文明价值;学术交流引领,助力人才培养;支持联盟发展,共建合作平台的史前洞穴遗址联盟共识。 传承赋新 初春时节,漫步万寿岩遗址公园,40亩“源楠林”随风摇曳。这是全国劳模、三元区岩前林业站原站长王源楠栽种,并无偿捐献给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的。他的心愿是让保护万寿岩遗址的美好故事流传下去。 如今,王源楠的心愿已经实现。万寿岩遗址早已从满目疮痍、粉尘漫天的原始矿区,蝶变成了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主题遗址公园,碧水、青山、溶洞、森林、田园、古文化在此融会贯通。 2020年,万寿岩文旅小镇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24年,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三明以融合式理念推进传承利用,通过培育特色业态、开展特色活动、开发特色文创,每年接待各类研学、党建、旅游等活动参观人数达10余万人,推动“文化+旅游”“事业+产业”深度融合,让沉睡的遗产活起来。 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研学营地,8个经过改造的水泥罐筒仓,矗然而立。其内部引入体感互动、立体投影等技术,运用多种展示手段,营建了史前风貌、藤桥源舍、洞穴探秘、巢居生活、采集狩猎、钻木取火、远古铺石及考古挖掘等主题体验区,还原、展示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让考古知识走向大众。 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杨永生说,万寿岩科技节、大地艺术周、音乐荟等特色活动已常态化举办,实现了旧石器文化与新科技力量完美“碰撞”。 2024年,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厅对外开放,公众可以在视觉与听觉、真实与奇幻的综合体验中实现全新的万寿岩游历;以昆虫琥珀为主题的石探记昆虫历史博物馆也落户万寿岩遗址公园,馆藏数百枚珍稀的昆虫琥珀及史前化石,成为万寿岩文旅、研学业态的一大新亮点……考古遗产正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