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沙溪河三元段,薄雾如纱轻拂水面,岸边草木葱茏,小鸟在其间嬉戏。晨练市民沿亲水步道漫步,不时驻足观赏水中游鱼,这幅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的画卷,正是三元区深耕河长制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三元区以河长制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多元共治,让沙溪河焕发新生,为城市注入生态动力。 《生态家园》 严文晖 摄 机制为纲:织密护水 “一张网” “作为委员河长,既要踏遍流域察实情,也要倾听民声献良策。” 三元区政协委员河长廖晓微的履职日常,道出了基层治水力量的责任与担当。三元区构建起标准化河长制体系,10名区级河长、56名乡级河长与88名河道专管员分级联动,形成 “区级一月一巡、乡级一周一巡、专管员一日一巡” 的常态化巡河机制,搭配专业管护队伍,让每段河道都有人管、管得好。 创新推出的“1123”管护模式,更让治水效能节节攀升。以河长制指挥平台为 “中枢大脑”,设沙溪河(城区段)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为 “神经节点”,组建专职巡查与专业化管护两支 “行动队伍”,辅以督查、考核、联席会议3项 “保障机制”,构建起 “发现—上报—分解—处置—反馈” 的闭环流程,让治水如行云流水般高效。 科技为翼:激活治水 “智慧芯” “东牙溪水库的30路‘电子眼’,24小时紧盯水面,违法捕捞、违规垂钓无所遁形,还能联动调节水位。” 中村乡综合执法大队干部叶兆毅口中的电子隔离防护项目,是三元区科技治水的鲜活注脚。 《东牙溪水库》田敏强 摄 整合河长制、水旱灾害防御、水政三大系统打造的 “三网合一” 智慧水利平台,堪称治水 “最强大脑”。五大功能各显神通:大屏指挥系统线上调度,终端设备线下响应,履职记录自动生成考核报告;线上会议功能实时召集防汛部署;防汛调度系统精准捕捉水雨情、台风路径;河面监控覆盖主要河段,涉河问题即时处置;弧形屏立体展示治水成效,让数据 “说话” 更直观。 标准化硬件为科技赋能筑牢根基。各级河长办配备的指挥设备、巡河终端、打捞工具,让河道专管员 “手持终端走河道,问题上报一键通”,“线上线下联动” 机制让管护效率如虎添翼。 共治为墨:绘就生态 “新画卷” 治水之道,在于合力。三元区凝聚多方力量,以精准施策破解治理难题。区检察院驻河长办联络室架起 “行政执法 + 刑事司法” 衔接桥梁,“诉前磋商 + 公开听证” 模式让行洪障碍无处藏身;“晒水、议水、评水” 机制明确断面责任,依水质动态定任务、评成效,形成治理闭环。 小蕉村的蜕变,是多元共治的生动范本。清除 “散乱污” 企业、规范合规经营,让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巡查养殖场、升级改造设施、清理散养户,清栏生猪超1000头,斩断污染源头;对接污水处理厂、拆除旱厕,生活污水 “变废为清”。昔日污水横流处,如今 “镜湖” 映碧空,村民漫步、游客打卡,笑语与清波共荡漾。 《镜湖镜像》高杰生 摄 今年以来,蕉溪流域3174次巡查守护、27个问题连根拔除、11吨垃圾彻底清理,两项整治方案精准落地,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跃升至Ⅱ类。小蕉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凭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今年成功获评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 逐步成为常态, “开窗见景、出门见绿” 慢慢变为现实。 三元区正以河长制为笔, 蘸满生态墨, 在闽中大地绘就 “水清、岸绿、景美、人乐” 的永续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