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2021年6月,两区合并的序曲奏响,新的三元区应运而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三元区率先在全市提出共同富裕目标。四年多来,通过持续开展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1620”行动,三元区在融合发展中凝聚力量、开拓新局,交出亮眼答卷:以全市1/20的土地创造了超过1/5的经济总量;2022至2024年,在市对县综合考评中,连续12个季度排名全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人均GDP稳步攀升。 2024年9月,中共三元区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推进探索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的号角愈发嘹亮,三元区锚定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更加清晰动人。 日新月异的三元城区。(曹建平 摄) 01 产业向新 筑牢共富基石 盛夏的三元,活力奔涌。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不息,施工现场繁忙有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在城乡间跃动。 “比原计划提前竣工!作为市重点项目,就得拿出加速度!”站在小蕉工业园错落有致的新建厂房前,三元明鼎鑫建材企业负责人钟均华介绍,这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新建4幢厂房与1幢综合楼,循环利用大宗固废建筑垃圾建设干混砂浆、商品混凝土、建筑加气块、建筑用砼结构生产线各一条。 “既能消纳固废,又能壮大产业,这是双赢。”钟均华说。项目投产后有助于培育新型钢结构建材工业,并以装配式建筑撬动建材革命,为三明“无废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建筑固废被做成了各种透水砖,用作城市人行道的垫层,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图为徐碧街道碧桂园延伸段道路改造工程。 (张立梓 摄)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三元区全面推进钢铁与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链“建圈强链”,加快“智改数转”,推动传统产业“装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今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竣工活动中,全区3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超62亿元。 借梯登高,合作共赢。 抢抓定点帮扶、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等机遇,三元区做实重大项目谋划,拓展“科创云超市”合作领域,探索共建“飞地孵化器”,推动企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今年7月,平台已吸引超200家规上企业加入,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62份、合同金额超3.1亿元,均居全市首位。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内,26个项目已签约入驻,总投资约69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8.3亿元,山海携手绘就发展新篇。 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是三明与泉州山海协作的标志性项目。图为产业园一角。 项目是增量之源、振兴之本,更是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 三元区大力开展“做大三产、做强三产”行动,深化“我为企业解难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不断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能。今年年初出台35条具体措施,安排3000万元资金,涵盖三次产业,涉及稳定生产、扩大消费、要素保障等,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项目为笔、实干为墨,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三元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条条产业链不断延伸、做强做优,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02 城乡融合 共享发展红利 城与乡如花开并蒂,共荣共生。 三元区持续办好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实事,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百姓。 7月12日晚,市区工人文化宫广场艾香氤氲,集诊疗、体验、科普与文化于一体的“中医夜市”活动在此开展,吸引了众多市民。“90后”市民李斌感慨道:“第一次体验艾灸,暖暖的很舒服,加班攒的肩颈痛都缓解了。” “中医夜市”人潮涌动,群众在排队体验针灸、刮痧、耳穴按摩等中医疗法。 在三元,这样的“健康盛宴”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已举办5期“中医夜市”,建成15家“中医阁”,与此同时,三元区持续深化医改,优化医联体总院与基层各分院双向转诊渠道,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让健康服务普惠可及,城乡共绽“健康之花”。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涉到千家万户。秉持“只要教育好了,其他一切都会更好”的信念,三元区一以贯之深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实施学校扩班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新增义务教育学位和学前教育学位等,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条件。今年成功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基础教育从“补齐短板”到“同步优配”。2021年以来,陆续投入3624万元用于学校运动场、功能室改造,投入519万元用于现代教学装备和教学仪器等配置,校际均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行紧缺学科教师专项招聘和师范生学费代偿制度,出台基础教育“1+N”正向激励机制,有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坚持软件与硬件双提升,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着每个孩子的成长路。 民生为大,枝叶关情。三元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年来,共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162场,累计提供岗位6.03万个。“零工市场”工作经验得到中国就业促进会肯定;成立三明市首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巩固提升“乐龄家园”品牌,开工建设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一老一小”友好型社会加速构建…… 近年来,三元区积极推动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截至今年7月,全区核销适老化改造补贴280笔。通过加装防滑地砖、助力扶手、紧急呼叫装置等改造项目,降低老年人居家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以“微改造”惠及“大民生”。结合辖区内特殊困难老年人实际情况,陆续完成48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为“银龄”生活添暖意,让居家养老更安心。 工作人员正在为莘口镇曹源村行动不便的村民修整地面,增设适老化护栏和扶手。 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相继落地,三元城乡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03 内外兼修 绘就幸福图景 清晨的阳光洒在三元大地上,东安路延伸段的车流平稳有序,红印山路的弯道少了几分急促,吉口林场花桥新村的路灯亮得更早……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变化,悄然温暖着城乡百姓的日常。 为了让这份便利与舒心铺满城乡,近年来,三元区下足绣花功夫,稳步推进11个完整社区建设,先后投资5.78亿元,陆续完成133个共计51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老楼旧院面貌焕然一新,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分批实施36个海绵城市项目,加强城乡道路改造、绿化美化、污水收集等基础设施项目,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城区南北之间差距,城市面貌在精细打磨中愈发亮丽,百姓在点滴变化中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 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元区深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413个“五个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任务落地生根,15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擦亮乡村底色。小蕉村入选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案例,洋溪镇戴上“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桂冠,孝坑村、廖源村等一批村庄跻身省级示范行列。沪明台青年乡创实践基地搭建起“共享乡村”桥梁,“乡村 CEO”带领三地青年扎根田野,让两岸创意在乡野间碰撞出别样火花。 7月25日,第二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活动在岩前镇开幕,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再谱新篇。(曹建平 摄) 城乡共美,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发源地,三元区积极探索“135”近邻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标准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9个,打造107个“近邻之家”,年均召开千场“近邻恳谈会”,服务群众上万人次。以“艺术点亮三元”主题为牵引,搭建“雅韵三元”“一乡一品”“青城合伙人”等载体,打响“福小宣·三言明理”宣讲团等特色品牌,讲好“精神共富”的三元故事,“近悦远来”的城市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艺术点亮三元”系列活动之“晚风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打造市区艺术文化新风潮。 如今的三元,老旧小区带着新故事生长,乡村裹着新风景蜕变,街巷里的善意比阳光更暖……内外兼修,相互滋养。 未来,这片热土将以更优的产业结构夯实根基,用更密的民生网络温暖民心,用更浓的文明气息凝聚力量,稳步推进城乡融合,让“共同富裕”从愿景化作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