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的机械人脸、高大的景观风车、复古的合影相框……火热盛夏,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两岸青年营地里,一组组各具创意的地景作品散发着金属光泽,别具魅力,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探访。 地景艺术周迎新烧烤晚会(曹建平 摄) 7月25日,第二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正式开幕。来自两岸11所高校的青年学生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以废旧钢材为主要创作材料,在万寿岩这片承载着两岸同根记忆与温度的土地上,尽情挥洒激情和智慧,为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贡献青春之力。 精心设计 增添乡土魅力 去年8月,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活动永久会址在两岸青年营地正式揭牌。如今,地景艺术创作周已经成为三元区岩前镇每年的特色活动之一。 三明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先有三钢,后有三明”的说法广为流传。在去年首届创作周期间,学生们巧用竹材料,将农村大地变成“乡间艺术馆”。 从柔到刚,今年的艺术风格大不相同。第二届创作周与三钢携手,以钢材为主要创作材料,用工业废料演绎独一无二的大地诗篇。 “我们和岩前镇的此次合作,是三钢与万寿岩的再续前缘。我们为地景艺术周提供了4.9吨钢铁原料。希望通过两岸青年的精心创作,让这些工业废料焕发新的活力。”福建省闽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中华说。 地景艺术周开幕式合照(林文斌 摄) 活动延续了两岸学生混合分组的方式。为促进成员交流,分组时还特意将不同学校的学生打散,再根据各自专业微调,分成四个小组,各自完成创作任务。 近年来,岩前镇发挥对台优势,对接台湾跨界自造乡建乡创团队,按照家园共建、示范共创的工作思路,吸引150余名两岸大学生开展闽台乡建乡创实践及项目实训实习,进而引导留驻乡村就业创业,助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每组的设计方案至少经过三次修改和评估才最终定稿。”跨界自造团队设计师谢灏天表示,地景艺术创作绝非纸上谈兵。 在正式创作开始前,导师带领学生们前往三明各地进行参观学习,更好地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让作品设计理念更接地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学习了钢材切割、焊接与空间造型技术,将冰冷的金属转化为诠释“古与今”对话的艺术装置,进一步增添乡村本土文化的魅力。 灵感碰撞 点亮艺术火花 两岸青年的巧思在乡间大地上流淌。经过艺术布局和园林造景手法再加工,让曾经的废旧钢铁化身为地景艺术作品,焕发新的风姿。 这份魅力的背后,离不开学生们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与竹子相比,钢铁质地更硬,难以加工塑形,但是各小组依然克服困难,结合钢铁和其他辅材制作了丰富多样的作品。 召开两岸万寿岩大学生交流会 在“原野部落”展区,一座三米多的“钢铁风车”静静矗立,内部一串紫色的小风车随风转动,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个作品名为捕风,是用破旧的大风车与崭新的小风车形成视觉反差,传达出万物都会受到时间和环境侵蚀的理念。”四川师范大学学生付勇介绍。 景美意更深。来到“自然共生”展区,生锈的钢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塑造成一棵树的模样,其上点缀的蓝色布艺扎染蝴蝶,为作品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更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保护的深刻思考。 创作讨论 20万年前,八闽大地上的第一缕文明之光在万寿岩出现,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关于人类文明的宝贵印记。“时间”因此成为了许多学生的灵感之源。 “我们用丙烯颜料复原了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油画作品《记忆的永恒》里的场景,表现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要珍惜现在,把握当下。”三明学院学生任梦说。 立体的钢铁人脸极具视觉震撼;钢材拼接成的相框可供游客花式打卡;写满师生祝福的风铃许愿牌传递着爱与温暖……一个个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深刻内涵的地景艺术作品在乡野间落地生长,共同绘就出一幅夏日美丽乡村画卷。 携手同心 共绘振兴蓝图 创作中的默契协作,离不开朝夕相处的深度交融。两岸学子同吃同住、共话设计,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加深友谊。 闽江学院学生曾彬彬对此深有感触:“我和台湾同学都爱聊美食文化,现在我俩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还约好明年有机会再来参加活动。” 地景艺术周篝火晚会(林文斌 摄) 本届创作周采用“日间创作+夜间露营”模式,给两岸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堂深刻的乡村实践课。穿插其间的参观研学、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活动,更让学生们在了解当地历史背景、体验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汲取文化营养,在乡土间收获成长的力量。 “把时间留下,把回忆带走。”创作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创作的艺术作品还保留在两岸青年营地内,持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带动当地三产经济提速发展,擦亮万寿岩文旅品牌。 离别之际,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精进了他们创作设计能力,收获了真挚友谊,更坚定了他们未来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志向。 “三明的环境非常好,我很喜欢这里,希望未来能够留在三明,继续从事乡村振兴相关的工作。”台湾学生小卢的心声,道出了许多两岸青年的共同期盼。 活力满满(曹建平 摄) 青年的志向与地方的发展正悄然同频。“本次活动汇聚了两岸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创造出钢铁与艺术融合的乡间艺术品,共同推动万寿岩闽台融合、乡建乡创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岩前镇人大主席刘慧芳说。 近年来,三元区大力引进台湾跨界自造乡建乡创团队助力乡村建设,通过“陪伴式”服务,培育出了小蕉村、岩前村等乡村建设的闽台合作样板,并入选福建首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在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这场以钢为媒、以艺为桥的青春之约,正谱写两岸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的新篇章,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擘画崭新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