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理论热评 > 
仿古小镇成“伤疤”,没有文化就难有灵魂
2025-10-04 10:14:00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王思媛  

曾几何时,一座座仿古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拔地而起,被奉为区域开发的“明星项目”。如今,有的却沦为“城市伤疤”,主街冷清,店铺转让,荒草丛生——9月27日人民网的报道揭示的不仅是项目的失败,更是一种开发模式的破产。

缺失文化灵魂是很多“挣扎”着的仿古小镇的致命问题。有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古镇之间存在相似性。当游客走遍大江南北,看到的却是雷同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和似曾相识的商业模式,审美疲劳在所难免。这些小镇的困境警示人们,没有文化内涵的钢筋水泥,终究只是一具空壳。

这种困境的背后是过度追求短期回报的“地产逻辑”在作祟。许多仿古小镇披着“文旅”外衣,行的却是地产项目之实。结果,文化挖掘让位于土地开发,长远规划屈从于即时利益。正如有关报道所言,项目失败后,这些小镇成为“烫手的山芋”,不仅造成土地闲置,还导致周边居民利益受损,区域公共服务失衡加剧。

相比之下,成功“破局”的案例给了我们更多希望。河南洛阳洛邑古城逆势而起,秘诀在于深化文化体验。它不是简单堆砌仿古建筑,而是深入挖掘汉服文化,从游客视角打造沉浸式体验产品。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点缀,而是核心;商业价值不是强求,而是文化深耕后的自然结果。

仿古小镇的建设热潮是一堂生动的文化经济课:传统文化不是可以随意粘贴的标签,而是需要涵养的沃土和悉心培育的秧苗。唯有把传统文化做深、做透,让游客能够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化气息,仿古小镇的商业价值才会水到渠成。

当下文旅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古镇旅游仍有巨大潜力。但人们需要的是有灵魂、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而不是“千镇一面”的建筑群。各地在规划仿古小镇时,应当回归文化本位,深入挖掘地方独特历史文化资源,让每一座小镇都拥有自己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灵魂的躯壳注定无法走远。仿古小镇的建设不应成为一轮轮“大干快上”的“政绩工程”,而应成为传承文化、滋养心灵的载体。唯有如此,仿古小镇才能真正成为传播文化、造福百姓的亮丽风景。 (关育兵)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2023011923号-1 编号:3512021004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10045 中文域名:三明市三元区融媒体中心.公益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