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明新闻 > 
为了一个都不掉队
——我市精准脱贫攻坚回眸
2021-01-21 09:55:20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郑新凤  

开栏的话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我们将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中华民族摆脱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局面,走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

本报今起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刊发系列稿件,报道我市各地脱贫攻坚的艰苦历程、显著成就、宝贵经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进展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巫瑞万

1月14日8时许,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

曾经是贫困户的村民杨章文,迎着冬日的暖阳,掀开帘子,走进自家3.8亩的鲜切花大棚……不到两个小时,他就采摘好了三大捆鲜切花,站在国道边,等着巴士将花托运给福州的客户。

杨章文是在市、县扶贫开发协会和责任帮扶人的帮助下,发展鲜切花,过上好日子的。去年他种植花卉,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

至去年底,全市类似杨章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43户54569人,已全部摘掉了“穷帽子”,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47个贫困空壳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全部摘帽退出。

攻克堡垒 打好“硬战”

“不要忘记老区”“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真扶贫、扶真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

只有改变“输血”式扶贫,发展产业,提高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才能永远摆脱贫困。

各地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当地资源,着力培育壮大种业、水果、食用菌、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项目,形成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基本做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近些年,全市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28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8637个,覆盖贫困户25501户次、78251人次。

现金收入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而就业是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中,设立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全市有18473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在170个贫困村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设立20个“扶贫车间”,吸纳3891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务工。

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对贫困户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资助帮扶全覆盖,没有一个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全市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51380人次、3891万元。

把三明医改的成果导入扶贫工作,建立医疗健康扶贫机制,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诊42.31万人次,其中医保政策范围内费用4.37亿元,共报销4.27亿元。

老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我市建立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并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全市累计投入2.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农户8772户34384人,其中贫困户3483户11190人;农村危房改造农户6753户,其中贫困户3379户。2019年受灾重建的31户贫困户2020年元旦前全部搬入新居。

联合行动 应扶尽扶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市实施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的行动之一。五年来,共收到对口帮扶资金3.85亿元,支出对口帮扶资金2400万元;沿海地区共派出15名干部到对口帮扶地区挂职帮扶。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大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68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17.86万亩;发放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贫困对象非柴燃料补贴768万元,受益贫困户13341户次。

注重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四共一体”生态扶贫模式,推出“福林贷”林业金融普惠产品,鼓励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产经营,已授信15.96亿元,370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健全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实现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加大残疾人“两项补贴”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实施抗疫战贫专项行动,出台7条配套措施,以及帮扶困难群众共渡难关6条措施、医保扶贫4条措施,坚决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去年,全市返岗务工贫困人口16377名;因疫情影响的贫困户208户753人已全部解除返贫风险。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从大水漫灌式扶贫,到精准滴灌式扶贫。我市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有效方式。针对扶贫底数不清、对象不明、靶向不准问题,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2016年12月,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推广这个工作机制。从此,我市以此为契机,坚持“超前探索、重点突破、地方为主、先行先试”原则,突出“脱贫致富精准到户、突出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到村、突出城乡统筹精准扶贫到县”3个层面、16项改革试验课题,积极开展方向性、目的性、前瞻性的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明扶贫经验”。严格多重监管,用好省级以上试验区专项资金2.8亿元,累计实施项目694个(不含2016年中央扶贫发展资金项目)。

部分城市困难家庭没田没地,家庭处境比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更加困难。对此,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就业帮扶、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手段,扶持困难家庭摆脱困境,着力推动扶贫工作从农村向城市延伸,补齐城市扶贫短板。目前,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8099万元,帮助城市贫困家庭3919户5620人解困脱困。

“贫困村+贫困户”双增收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干部。为解决这一难题,先后推出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跨村联建、多村捆绑”、烟叶返税、深化林改促增收等增收机制,有效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现在,全市有409个村、贫困人口2875户7021人享有股权收益,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29.15万元,是2015年9.46万元的3.1倍。

探索农村相对贫困家庭“239”精准帮扶工作机制。针对农村部分家庭收入略高于贫困线、无法享受扶贫政策的相对贫困问题,率先探索建立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并在全市推广。目前,全市已识别农村相对贫困户2813户9409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

明确认定标准,突出“两类人群”。泰宁县朱口镇寨色村村民冯作秦,妻子智力二级残疾,孩子在读初中,生活困难。得知帮扶政策后,冯作秦向村委会递交了书面申请。经过村委会、乡镇(街道)、县级扶贫办审核并公告后,冯作秦被确认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落实分类帮扶。

突出“九种举措”。2019年,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相对贫困户温文亮,获得产业发展资金补助3000元。他通过种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实现增收4000元。同时,扶贫干部帮助介绍温文亮到就近的水泥厂、碾米厂打零工,年增加收入2万元。现在,温文亮一家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人均年收入达7500元。

温文亮只是众多受益者之一。我市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农家乐”、林下经济等项目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提供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对有就业意愿的相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每年至少推送2次以上适合就业的岗位信息,并通过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常态化组织公益性岗位开发,确保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相对贫困劳动力实现全面就业。

织密教育、医疗、住房安全保障网,补齐“三保障”短板弱项。

在三明,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相对困难家庭,可以享受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政策。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按每年不高于1600元学杂费、3000元国家助学金予以资助。

“有了这笔医疗补助金,家里负担轻多了。”2019年,将乐县光明镇光明村余秀英通过医疗补助,拿到了10723元医疗补助金,有效缓解了医疗负担重问题。

在医疗帮扶上,三明市针对相对贫困人口患病住院群众,实施第三次精准补助后再对自费医疗费用按50%给予补助政策,最高补助不超3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市采用结对帮扶、综合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助推形成帮扶合力。

我市开展结对帮扶,建立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等多形式的结对帮扶模式,每户相对贫困户派1名干部结对帮扶。在综合保障上,对无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开展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需要资金保障。我市加大统筹力度,实行专项管理,将中央财政、省财政下达三明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资金,拿出50%用于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2020年,全市已安排相对贫困家庭帮扶资金2100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使用专项帮扶资金600多万元,带动发展产业588户、落实医疗救助274人次、进行教育资助248人次、兑现住房安全保障政策12户。

与此同时,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选择32个基础条件好、村级班子强的贫困村开展试点,探索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9200万元,组建联村党组织76个,覆盖行政村287个,联合实施项目981个,已有26个贫困村成为省、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393106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