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寿岩遗址基本情况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前后跨越20多万年的多个洞穴类型遗址集于万寿岩一山及远古石铺地面的发现世界罕见,她不仅记载了远古人类在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繁衍生息和发展演化的历史,而且还见证了海峡两岸人民相息与共、血脉相连的渊源情怀。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及福建省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价值和意义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 二、万寿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一)遗址珍贵,不可再生。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年代跨越时间长,文化遗存弥足珍贵,对研究我国南方古人类迁徙、环境变迁及现代人类起源意义重大。 (二)申报条件,基本符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从历史、美学、人种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可列为文化遗产。万寿岩遗址文化遗存及文化内涵经权威专家稍加提炼,基本符合申报条件。 (三)申报经验,可资借鉴。国内有周口店和良渚等相似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四)专家意见,大势所趋。2012年12月6日晚在三明召开的万寿岩遗址发现20周年座谈会上,中科院和部分院校及来自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专门就万寿岩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专家们普遍认为:万寿岩遗址应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来开展遗址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应注重申报的过程。 三、万寿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万寿岩遗址保护的多次批示精神及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把高标准精心守护、永续传承历史文脉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充分认识和挖掘万寿岩遗址的文化价值,提高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申报世遗的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和厚望。 (二)加强学术研究,扩大品牌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寿岩科研科普基地”为依托,制定新的《万寿岩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省博物院等合作,共同对龙井洞进行考古发掘,加强对周边文物调查和发掘。通过对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加大对福建地区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迁徙、技术水平、石器加工工艺、人群互动、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力求重大成果,进一步扩大万寿岩遗址的影响力,为申遗提供成果支撑。 (三)修编保护规划,加强专业力量。《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规划》已实施近20年,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要求,准备对原《保护规划》进行修编,对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重新进行梳理,明确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壮大专业队伍,引进或聘用专业技术人才,有序按规划逐步实施,为申遗奠定良好基础。 (四)加大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严格按照《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规划》和《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要求,对周边地区与遗址整体风貌不协调的环境开展整治。对船帆洞、灵峰洞等洞穴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建立监测系统,得到科学准确的数据,更好地为遗址本体保护服务。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全面统筹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五)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融合发展。以万寿岩为主要空间载体,优化周边环境,捆绑周边县域同类文物资源,创意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借力优质的山林环境,打造以史前文化研学、体验、互动、餐饮为特色的高品质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优化并实施《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力争5年内打造成南方特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人类研学旅行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申遗创造良好条件。 (六)上下形成合力,转变发展理念。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从现在起就要按照申遗的要求全面统筹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为抓手来管理、建设、研究和保护万寿岩遗址。当前万寿岩遗址在研究、保护、管理、科普等方面都需要加快转型,由抢救性的发掘、保护和建设转变到深入研究、长久保护和稳定发展的阶段,以适应申遗工作的需要。 (七)成立工作专班,推动申遗开展。建议成立由市、区、镇等各级各有关部门组成的“万寿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实施万寿岩遗址申报世遗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