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记者 陈 睿 通讯员 林隆茂 11月11日,全省绿色金融改革现场调研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省内相关金融专家、相关部门领导和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绿色金融改革推进情况。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一年来,作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我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着力打造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三明样本。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撬动金融杠杆,将潜在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让绿色金融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调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改革的积极性,农发行、厦门国际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先后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目前,我市已实现全市各类银行机构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全覆盖。”市金融监管局局长刘远隆介绍。 一年来,我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更多信贷支持向绿色发展倾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服务渠道,有力推动了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 “我行创新推出了低碳贷、绿消贷、绿存单、绿金卡等多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明农商银行行长陈辉农说,截至2021年10月末,三明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5.36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增幅达93.50%,占全行贷款增量的55.70%,超一半信贷增量为绿色贷款。 “作为银行业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我们‘融资+融智’,出谋划策,资源倾斜,助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兴业银行副行长陈信健表示。兴业银行三明分行专设了绿色金融事业部,配备绿色金融服务专业队伍,推出了电力绿色贷款等一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十四五”期间,将提供不低于200亿元绿色融资支持,已先后在三明投放绿色融资34亿元。 在创新引领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具特色。全市有62家企业,9个项目通过绿色认证,26家绿色企业在海交所绿色生态板挂牌展示;“金林贷”“林融金”等系列产品,为林票推广提供配套信贷资金支持;全国首笔花卉类“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发放;将乐县567株古树名木获得“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 2020年以来,创新推出的多项绿色金融服务成果获表彰推广。“绿色金融+绿色乡村”服务模式作为2021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发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电力绿色贷、首单VCS林业碳汇交易等作为全省首批绿色金融改革成果推广……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快提升了绿色金融改革进程,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三明共有131家企业通过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完成排污权出让4.23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副总裁肖俊光说。他介绍,作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三明在拓宽绿色融资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环境权益抵质押相关产品探索及培育绿色企业方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三明有着较多合作。结合国家“双碳”目标,下一阶段,双方还将就推动企业节能技改、气候投融资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林业资产、环境资源权有效盘活,碳金融业务持续创新,各类绿色资金的注入,推动着工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加快了文旅、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助力,绿色融资服务经济发展更加精准高效。 “绿色金融改革是我市重点改革攻坚任务之一。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地市好的经验做法,倾听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的建议意见,加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刘远隆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力争为绿色金融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