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持续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是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环节。当前三元区面临两区合并,经济、资源、人才整合的大好时机,如何让新三元商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消费业态结构更加优化,供需对接更加顺畅,消费结构更趋合理,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疫情对消费影响较大。受上半年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三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53亿元,同比下降2.8%。特别是文旅消费遭受重创,据文旅部门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全市52家A级旅游景区综合经济损失达5466.1万元;30家星级饭店第一季度消费同比减少80%。 (二)新业态、新动能培育仍有不足。从经济载体上看,2019年三明市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量75%左右,近70%的企业属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行业,75%以上工业品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大数据产业园、互联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消费供给上看,森林康养、文旅等服务消费有待提升,森林康养对产业发展侧重点把握不准,忽视了森林康养在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方面作用的挖据;文旅产业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内涵的现象,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品味和个性拓展不够。从基础设施上看,新零售所需的云上智能系统、物流管理系统、整合供应链等,以及社区消费服务基础设施、消费网络等的完善程度都较低。 (三)消费渠道较为单一。线上消费还有差距,本地企业产品营销对互联网的运用不足,2019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速低于全省13.3个百分点。线下消费平台影响力不够大,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运作策划,活动组织宣传水平不够高。 二、提升全区整体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提升传统消费。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补足基础设施、城市配套设施等领域短板,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传统消费提升。一是提升社区服务消费。结合各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对传统商业街区、闲置厂房、街道内巷等进行改造提升,改善城市老旧生活性服务设施,满足周边居民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消费需求。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提升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鼓励向普通居民发放普惠性消费券,向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发放购物券,促进餐饮、零售、百货等生活性消费。二是着力发展夜间经济。“八小时之外”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时间段。要根据夜间居民生活需要和特点,促进都市夜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细化政策措施,根据企业贡献大小、开放时间等因素,简化审批备案手续、给予财政补贴。要强化公共服务,编制完善夜间消费指南、美食图谱、制作夜游夜食精美小视频等,对外进行广泛宣传;保障公共交通,增加夜间公交线路。要规范经营管理,增加部分商业外摆空间,规范店外经营,建立规范、文明、和谐、安全的经营秩序。 在重点打造龙岗夜市、夜光美食城等特色夜市美食集聚区的同时,着力在培育特色美食、提高消费档次、吸引回头客和外来客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三明动车站广场和站前沙溪段,借鉴深圳欢乐海岸水秀剧场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形式,建设三明自己的水秀剧场和不夜城,盘活动车站地下2万平方商业,吸引周边地市和县里的人员来元消费,带旺动车站周边的人气。 (二)发挥产品优势,吸引外来消费。从优势产业出发,培育发展特色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本地产品吸引力。一要促进本地产品优化升级。要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钢铁、茶叶、林产品、纺织品等传统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本地产品对外吸引力和附加值。同时,要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在建材、氟化工、稀土等领域培育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优化本地产品结构,增强本地特色产品的对外整体竞争力。二要实施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品优势,打造本地拳头产品,培育特色品牌,扩大本地产品影响力。 (三)立足本地特色,促进服务消费。从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出发,以森林康养、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为突破口,提升消费品质。一是丰富森林康养服务消费。要充分挖掘森林康养资源,培育特色森林产品,持续做好“森林+”文章,推动形成生态度假、生态疗养、生态养老、森林康养文化、教育培训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品供应体系。要优化森林疗养课程,挖掘森林中医药保健养生功能,精心设计打造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森林康养体验活动项目。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和理念,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以及森林保健食品、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丰富森林康养服务消费。二是提升文旅服务消费。要围绕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学文化、小吃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万寿岩遗址、砂蕉红军广场等项目文化内涵,并积极向外推介,争取将文旅项目列入党校、大学和各中小学的学习实践地、现场教学点,发挥文旅项目教育、文化、培训功能,推广、带动文旅消费。大力促进培训、研学消费,在进一步打响三明医改、林改、金改品牌的同时,争取相关的培训消费;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研学的组织管理、安全责任体系和经费筹措机制,培育研学消费增长点。三是激发城市短途游消费。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推出一批“微游三明”精品线路,制作三明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短途旅游攻略,并进行短视频、图文宣传,特别要大力开发三沙生态旅游区、万寿岩遗址公园、格氏栲等市区周边景点,为三明市民和广大游客推荐一批“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城市短途休闲游精品,拉动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周末、节假日旅游消费。四要促进文教体育消费。整合利用六路体育馆、商会大厦,鼓励培育、引进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校外教育产业发展,促进教育类消费;结合“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创建,统筹体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促进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激发体育健身消费。 (四)搭建双线平台,保障多元消费。按照“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整合发展”的思路,搭建线上线下双线消费和服务平台,并通过组织展会、开展促销、打造品牌等方式,将线上线下的消费服务结合起来,构建多元的消费渠道。一是打造线上消费平台。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要求和当下中青年消费观念的转变,整合现有的电商平台,加强与抖音、淘宝、天猫等消费平台合作,持续深化“全闽乐购·乐购三明”“源味三明·美食嘉年华”等线上平台和消费品牌建设和运用,重点扶持售卖三明本地产品的电商平台和商家,拓宽线上消费渠道,打造一批三明线上消费平台和消费品牌。二是借助“网红”带动消费。借助名人网红的流量,邀请三明籍的影视明星、奥运冠军、“网红”达人、网络大V等人员为三明代言,参与直播代购、形象代言,助力参与各类展会、小吃节、购物节等活动,带动和促进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三是办好线下消费平台。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团队,积极组织、策划、宣传 “蕉野乐”、市区汽车展销、农产品展销、龙舟赛等活动,吸引和聚集人气、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消费热点,增强线下展销活动的渠道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