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三明市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祥地之一,现已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文明三明”扎实推进。我区在文明创建工作中也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我区志愿服务已步入常态化轨道。但调研近年来我区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发现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制度与经费保障不完善。当前我区针对志愿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完备,缺乏政策落地的实施细则,志愿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不完善,志愿服务组织资金短缺,导致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社会公共服务参与权、人身安全等各项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2、服务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志愿服务尚未广泛形成社会共识,我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虽已突破3万人,但真正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不多,存在“只注册不服务”现象。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结构老龄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行政色彩较浓,社会大众和普通百姓参与比例不高。同时缺少对志愿者相关知识培训,部分志愿者与服务项目要求的专业知识差距较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3、服务项目需求弹性不足。一是供需关系不匹配。服务项目申报缺少民意调查,存在项目发布后志愿者“爱来不来”,群众“爱理不理”的现状,挫伤了志愿者服务积极性,忽略了群众的真实需求。二是服务方式固守陈规。在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上未能与时俱进进行改进和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基本以集中一站式为主,针对不同需求未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方式,造成服务效率低。 为此,建议: 一、落实政策和资金保障。一是出台政策支持。研究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我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明确组织领导、经费筹措、场地供应、行业监管等方面具体规定,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服务工作,完善志愿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切实强化志愿服务的政策保障。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建议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设立志愿者基金会,以社会募资为主,由区财政提供启动资金并逐年适当支持,建立多元化募集资金机制,以政府拨款、企业和社会组织赞助、个人捐赠作为主要经费来源,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长效资金保障。 二、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志愿服务人才库。充分挖掘各行各业人才资源,吸纳专业领域突出的离退休人员,着重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建议在志愿者注册登记界面以问卷形式对志愿者进行摸底备案,由后台管理人员根据志愿者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专业特长、服务意向等情况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志愿服务项目的人员筛选安排,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率。二是充分发挥骨干志愿者带头作用。在志愿者队伍管理中,建议将志愿者依照资质和经验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骨干志愿者“传帮带”作用。三是强化志愿者专业化培训。建议线上以云学习、微课堂、远程会议等方式为志愿者提供岗前培训,线下以高校、电大等作为志愿者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志愿者培训活动,分别抓好基本常识培训和规范服务的“入口关”以及专业知识培训和高标准服务的“出口关”。 三、全面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一是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根据志愿者的个体条件和服务意向安排岗位,精准对接市民需求,确保供需双方“同声相应”。建议在“点单式”志愿服务基础上提供“预约式”专业服务,确保志愿者的专项技能和社区居民的特定需求结合起来。二是采取“结对+接力”志愿服务运行模式。通过结对方式固定志愿服务对象,通过内部分组接力的运行模式,将个体的碎片化时间整合成为团队的片段式时长,在医疗康复、扶贫助学、敬老助残等服务类型中,相对有效化解服务对象需求的长期性,与志愿者个体服务的阶段性之间产生的矛盾。三是创新“线上”志愿服务方式。运用互联网平台,组织开展线上义卖活动、线上网络家教、线上心理辅导、线上医疗咨询等志愿服务。例如,在微信、淘宝等平台上公开义卖残联残友做的手工制品,通过爱心网购方式,将筹得款项汇总交给残联,并及时向购买者公开透明相关情况。四是增设社区志愿服务窗口。以社区工作人员或骨干志愿者作为公益辅导员,辅助做好志愿者登记注册、服务需求申报、民意调查分析、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工作,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采用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微信预约等专业服务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