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元新闻 > 
乡村藏诗意 水墨绘乡愁——三元区以“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综述
2022-06-19 22:00:00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恺欣  

春意阑珊处,初夏款款来。在这个以绿色为主基调的季节里,闽人之源的三元,每一处乡村都蕴含着田园诗意和美丽乡愁。

这背后更留着一段特殊的记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4次深入三元区调研指导工作。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聆听历史的回响,书写美丽乡村画卷,20多年来,三元区牢记重要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发展。

三元区始终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深化落实三明市“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缕缕乡愁正不断拉近城市与美丽村庄的距离,广袤的沃野俨然变成了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古村落散发悠悠古韵

在以绿色为底色的三元区,海拔750米的半山腰上,藏匿着一个距今已有78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莘口镇龙泉村龙安古村落。

初夏时节,从市区驱车前往,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大约一小时车程后,依山而建的“小布达拉宫”映入眼帘。

在古建筑“凝秀堂”外,龙泉村村委会主任陈家河向记者介绍:“这里是三元区目前保存最完整、极具特色的古民居村落,其中以眼前的凝秀堂最具文化观赏价值。”

龙泉村龙安传统古村古建筑“凝秀堂”(林德全 摄)

凝秀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龙安村李氏祖屋,2013年1月,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为文保单位,但世代有人居住,为这俨然肃穆的气势增添了一份烟火味。年长的屋主夫妇,十分好客,上座看茶,还拿出自制的酸枣糕与客人品尝。

生活在这里74年的李宗天,是村里的老支书,对村子的特色,他如数家珍:一条龙脊山、十里长溪、百年民居、千亩梯田、万亩竹林。而这些年的变化,他更有发言权:“近年来,村里多修了两个停车场,家家户户也都通上了自来水,奔着‘小布达拉宫’名头而来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村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

李宗天口中的变化,得益于莘口镇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工作导向。围绕改造“指挥棒”,2018年起,龙安古村落共投入1100万元,对基础设施、保护修缮、交通道路、民宿建造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造。

一边是着自然底色,还原古村落独有的历史风貌;另一边则是保留原生态乡土气息,实现古村再生、新村发展、文化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在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深处,有一座二层的木构宅院,这是台湾建筑师蔡幸爵团队的工作生活场所。宅院入口处,一片片釉色发黄的瓷片错落有致地铺陈在蜡染的蓝色布料上。“这是在小蕉村周围发现的宋代至清代的民窑陶瓷残片,也是我们来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说。

在小蕉村,蔡幸爵一待就是3年,他甚至把在大陆的“总部”也安在了这里。“小蕉村是座千年古村,村子周边分布着宋、元、明、清的古窑址,我们希望能‘活化’这里的古窑址文化,让村庄发展更具生命力。”蔡幸爵如此期待着。

“青瓦灰墙双边坡,翘脊方窗石墙裙”。深入挖掘陶文化内涵,把乡建乡创“台湾经验”运用到新村建设中,这是小蕉村形成的极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乡村建设模式。

列西街道小蕉村新貌(林文斌摄)

而被莲花峰环抱的中村乡顶太村,则以闻名八闽的美酒“顶太红”为主题,把酒文化、庙会文化、余庆文化与文旅相融合,打造“地域生态资源特色产业”。

拥有近千年酿酒历史的顶太村,十里绝美古道盘旋在万亩竹海之间,连绵迭落的梯田间散布着上百户人家。就是这一重山水一方古屋的小小村落里,传承着700多年古法酿酒工艺,其高山流水深处莲花峰上的第一山泉也成了“顶太红”的独家秘方配料。出于水源环境保护的考虑,这里不能设厂大量酿酒,家酿限量版的“顶太红”尤为珍贵。

近年来,顶太村更是以“度假旅游+特色农业”为基础,借助生态、民俗风情等资源,完成了“有花有酒有乡思”的幽然村子改造。如今,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观云海、闻酒香、走古道、赏雪景、醉顶太,“冬天就去顶太划两拳”更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顶太村“划酒令”拳王争霸赛

绿色为底,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三元区一座座古村落正不断散发出悠悠古韵。

低成本留住浓浓乡愁

5月7日,走进莘口镇曹源村坂头小组,似一颗纯净透亮明珠的村落,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可这颗璀璨的明珠曾经却被深深掩埋,不见光亮。

曹源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福年道出了缘由。村子前方,曾有一个长300多米,宽20多米的“孤岛”,由于被又高又密的竹林覆盖,坂头美丽村容被深深遮挡。

指着脚下的渔塘溪,陈福年吐出了当年村民肚子里的苦水:“过去,这条河段因常年河道淤积,导致雨季常出现涨水现象,村民出行举步维艰。”而架在渔塘溪上,连接534国道的一座小桥,是村民出村的唯一通道,被戏称为“漫水桥”。由于仅有3.8米高,过低的桥面,若是遭遇梅雨季节,桥便被洪水淹没,出行桥也就成了“漫水桥”。

村容遮挡、出行不便等困境的打破发生在2020年,莘口镇政府多方争取资金,连续实施了三元区渔塘溪安全生态水系(莘口段)项目、曹源村坂头屋面改造提升和“振兴桥”建设三个项目,进一步提升乡村景观风貌,改善人居环境。

今年74岁的村民陈荣增就切实搭上了这趟改造的“顺风车”。沿着改造拓宽后的水泥路,陈荣增领着记者来到了他80年代搭建的两层木屋前。“房子盖得久了,屋顶有不少瓦片松动掉落,外墙也出现了破损老化,院外山路不好走,卫生环境也差,鸡鸭粪便随处可见。”而今,陈荣增记忆里的脏乱差画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白墙黛瓦、环境整洁、道路宽阔。

曹源村坂头小组人居环境整治后,成了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这真的是花了小钱,给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陈荣增连连夸赞。陈福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给60户民宅进行了屋面改造,仅仅只花费了30万元。

老陈享受的红利不止于此。以卖毛竹为生计的他,曾经因为村里的“孤岛”、狭窄的“漫水桥”,山上砍下的毛竹只能自己先划竹排下去然后再扛到对岸去卖。成本高、花体力不说,还存在着极大的危险。

现在好了,“振兴桥”建于原“漫水桥”下游约50米处,由原先的3.5米扩宽至6.5米,高度也增加了15米,设计行车时速15公里/小时。桥高了,水不淹了;桥宽了,车子通了,村民兜里的钱也逐渐多了起来。

曹源村“花小钱办大事”成为低成本推进乡村建设的“三元样板”。“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洋溪镇则遵循“还原历史、修旧如旧”原则,改造“兴尚老街”,保持了古厝原有风貌。

三元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庆利介绍,按照“青砖、黛瓦、白墙、原木”的统一风格,洋溪镇政府采用传统工艺和本土建材,对有保存价值的罗氏祖祠、邓氏老宅、骑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建起了家风家训馆及文化活动中心,还原了大队部、知青楼等11个重要公社时代场景,并保留规范圩场,精选洋溪豆腐、烧饼等一批地产美食,恢复弹棉花等一批民间传统手工艺店,留住了乡愁记忆。

村里的种植户张智明听闻家乡老街改造焕发了新活力,从外地返乡承包了20亩地,种起了西红柿、脐橙等蔬果。“现在,每到赶圩或是节假日,往来的游客多了,生意更好做了,我们的日子也过得更舒坦了。”为了更好建设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洋溪镇还重点打造了中央坂农业产业园,发展“体验农业+旅游”,形成多点互动,多元发展。

展望未来,一幅“留得住诗意,载得住乡愁”的乡村发展蓝图正在全区乡村全面铺开。

用特色换来美丽“钱”景

如果说原生态保留乡村气息、低成本提升人居环境,是扮靓村居百姓的“面子”,那么避免“千村一面”,凸显乡村特色,就是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

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莘口镇西际村用“致富果”带富一方人。

5月的西际村柑桔园里,柑桔正进入稳果期。一大早,伴随着阵阵鸟鸣声,种植户余安增就在地里忙活起来。以前的他还曾为蜜桔香甜却无人问津而发愁,现在有了“三明早熟蜜桔”品牌,柑桔不仅有了影响力,更成了外地客商的“香饽饽”。

“像我种的柑桔,元宵节前后尚未开花之时,就被外地客商抢订完毕,今年至少能有15万公斤产量,毛利润能有84万元。”粗略一算,余安增今年收入可观,禁不住喜上眉梢。

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与柑桔生长天作之合,西际村造就了声名远扬的西际蜜桔。近年来,西际村启动柑桔优化工程,不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响西际村柑桔产业品牌,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逐渐走出了一条果业为主、科技兴果、强村富民的小康路子。截至目前,西际村已种植柑桔5400亩,年产值约5000万元,人均蜜桔产值达6万多元。

一村富不是富,共同富才是真的富。相邻的龙泉、西际、高山坚持联村产业布局“一盘棋”、经济发展“齐步走”思路,充分发挥西际村蜜桔产业优势的辐射作用,带动高山村、龙泉村产业共抓、资源和技术互通、销售渠道共享,促进产业兴旺。

莘口镇西际村早熟蜜桔获丰收(林德全摄)

看到“致富果”越长越多,高山村党支部书记范崇富更看到了美丽“钱”景:“以前我们村的桔子又酸又苦,如今在‘跨村联建’的带动下,品质有了很大提升,销路越来越广,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在西际村,西际蜜桔已成了三元区一张特色的靓丽名片。在岩前镇岩前村,花海之上,万寿岩正迈向“新生”。前不久,这里金鱼草层层叠叠,铺满花田。络绎不绝的游客们踏春出游,欣赏五彩斑斓的金鱼草。市民尤诗怡带着一家三口赏花之余,来到了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聆听18万年前的远古回响。

岩前镇的蝶变,党委书记刘一果看在眼里,喜在心间。“现在的岩前镇生态环境好,人气旺。自万寿岩遗址实施保护后,原来很多工业企业退镇入园,成立了专门的产业园区,吉口经济开发区也渐成规模。”

岩前镇一河两岸一角(姚亚环摄)

不仅如此,岩前镇还依托田园、山谷、溪涧的生态本底,以“花海观光”为吸引,打造东南地区最大的姜荷花海,逐步形成从种植、加工到花卉系列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条。“岩下花海”项目盘活了近百亩闲置农田,先后带动就业近百人。岩前村村民王玉兰就切身感受到了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政府,建设‘岩下花海’百亩姜荷花项目能有一份收入;我在花海项目里帮工,又有一份工资,日子过得可踏实了。”

夏日里,特色产业发展遍地开花、久久为功。用特色换来美丽“钱”景的故事在三元区持续上演,精彩纷呈——

在原本位于地灾点的莘口镇柳城村,整村搬迁至205国道旁后,与周边的汇华工业园区“村企共建”,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岩前镇忠山村,依托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以忠山十八寨古民居群为重点,厚植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新优势。

……

乡村藏诗意,水墨绘乡愁。

在三元区,

一个个乡村诉说着各自的美丽故事,

在“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

理念的不断推动下,

乡村建设

还将迸发出更多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三元记者站 黄柳青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393106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