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三元区政府的重视及政策支持下,现代农业新品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科企合作促进了现代农业品种创新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成果转化、提高了现代农业的供应能力。虽然三元区现代农业新品种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基础,且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研院校与种植农业企业产学研脱节问题。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两张皮”问题依然较严重,农业企业希望获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或产品,但科研院校注重基础研究,重视论文数量和杂志发表,市场导向不足,应用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农业企业需要,取得的研究成果与种植、生产实际有差距。 二是现代农业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企业种植需求的对接问题。现代农业品种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优异种类挖掘创新等方面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够,如宁化薏米、永安黄椒等,极具地方特色,但现代农业品种提纯复壮、生产关键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产业化开发不足。企业种植中,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较突出,突破性品种不多,生产上急需的品种还比较缺乏。 三是吸引科研人才流入农业种植企业政策落地问题。现代农业种植企业因研发需要,多数位于偏远城区,各项服务配套较差,难以留住人才,在兼职取酬、技术成果确认等方面无明确细化约定,兼职人员在企业获得酬劳收入是否与党纪政纪有关规定相冲突,是否符合纪检巡查相关规定等,让科研院校内及事业单位的人才顾虑重重。 建议: 第一,完善科企长期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科研院校参股企业等方式,实现全面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障碍,实现双盈。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通过人才定制式培养、科技项目合作、成果优先转化利用、助力产业需求等模式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科研院所通过收取技术服务费或农业企业分红获得经济回报,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开展联合攻关。以优势企业为中心,联合优势科研院所,承接政府重大现代农业工程项目,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第二,建立现代农业资源库共享机制。政府层面开展现代农业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实现农业资源身份信息可查询可追溯。推动财政支持建设的实验室对社会开放,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向农业企业开放。 第三,健全正向激励的人才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引导他们与企业对接、深度合作。建议人社部门与财政部门要共同落实科研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面向社会有偿服务的管理机制,在完成本职业务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科技部门与人社部门要共同落实科技成果赋权及成果转化激(奖)励机制,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转化做出重要贡献人员。农业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制定事业单位骨干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方案,编制供需计划,鼓励骨干科技人员到农业企业兼职、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对开展科企合作或企业引进的科技人才,要参照有关人才政策积极解决户籍、住房、待遇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