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明新闻 > 
小站也有大作为
——三明林改观察系列报道之五
2024-03-19 09:53:05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郑新凤  

将乐县常口村依山傍水,村口石碑上镌刻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9个大字。 (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全媒体记者 郑丽萍 通讯员 江祎哲 杨露菁

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对于林业工作而言,基层林业站正是这根重要的针,关系到服务林农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林改深化,集体林权逐步分山到户,基层林业服务从面对村集体延伸到服务成百上千的林农百姓,服务对象呈百倍增长;服务内容也从采伐管理拓展到林权流转、贷款推广、技术指导等等,工作量也呈数量级增长。

建好建强林业站,是林农的呼声,更是深化林改的必由之路。

2023年,三明市通过“林农之家”一站式服务窗口,受理林业行政审批事项办结率达100%。同时,全市130个林业站已建成106个标准化林业站,实现标准化率达81.5%,为推进林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建好“林农之家”

3月14日上午,沙县区高桥镇桂岩村,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带来几分寒意,可林农朱仕贵心中却很温暖,因为眼前这片松木林,马上就要变现了。

“现在办理采伐证不像以前那么麻烦,我用1个工作日时间就拿到证了,以前至少得四五天。”从事林业生产20多年,朱仕贵对此深有体会。

让朱仕贵惊喜的,不只是办证时间大大缩短,办证还节省了不少费用。

“这片150亩松木林,如果按原来的设计成本费需要近1.8万元,新的政策只要原来的70%,我就省了5000多元。”朱仕贵开心地算起了这笔账。

林农满意的笑容背后,是林业站服务升级的努力。

小小的高桥林业站,管着全镇27.1万亩林子。一年下来,光采伐证要办理130多份,林业站工作人员和护林员要进林入户2300多人次,护林员每个人平均一年巡护里程近5000公里,林业站的车子也要跑2万多公里。

“如果没有林业站,管理林区、服务林农的这么多任务就没法落实。”高桥林业站站长吴青松说。

通过创新服务机制,从制度建设、服务标准、服务范围等方面拓展延伸,将林业服务关口前移,积极打造“林农之家”一站式服务窗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高桥林业站的变化,是全市所有基层林业站深化改革的缩影,也折射着三明林改的新成效。

通过建立森林资源审批管理平台,林农办事可以通过电话和网上预约、申请。与此同时,通过数据共享、审批权限下放,各类审批事项在林业站就可以办理,林农不再需要跑县级林业部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去年我们办理承诺制采伐的,都是当日受理、当日办结,而且还为林农开展补助发放、贷款办理、采伐办证等各类事项代办服务530多次。”高桥林业站工作人员余丹丹说。

创新林业执法模式

林子经营好,更要管得住。

2018年,由于森林公安转隶,林业执法面临着力量薄弱、缺乏技术支持的问题。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现有的执法力量薄弱,那就想办法整合——基层林业站“一带三”执法模式应运而生。

通过优化整合基层林业队伍,设立的执法中队与林业站合署办公,林业站长兼任执法中队队长,带好林业站、执法人员和护林员三支队伍,打造出更高水平、更高效能的林业行政执法新样本。

生态护林员“岗哨发现”、林业站“技术鉴定”、执法中队“立案查处”,“一带三”林业执法模式的推行,有效地统筹发挥出更高水平的执法效能。

由林业站长兼中队长,更好地突出“主心骨”作用,有效整合基层林业工作力量,形成合力。与此同时,三支队伍各负其责,执法人员做好日常巡查、林业站人员深入山间地块、护林员不间断进山巡护,实时掌握林区治安动态,确保了森林资源管控全覆盖,促使基层林业队伍的综合管护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随着福建省林长制智慧平台启用,全镇护林员网格化管理也更加有效落地。和过去主要借助日常巡查、群众举报等传统渠道获得违法行为线索相比,如今,森林资源安全防护有了更加智能全面的防护网。

借助“天上卫星看、地上队员查、空中无人机巡”体系,各类违法行为一览无余,无处遁形。三支队伍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实现了最短时间内发现案源、共享线索和案件查处,最大限度保护好辖区森林资源。

目前,全市141个乡镇划分为56个片区,设立了56个林业执法中队,有效整合了片区现有装备资源,提升了执法能力。全市林业行政执法案件70%以上通过基层林业站来办理。

释放林改红利

林农满意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采伐是林农获得经营收益的主要方式。一直以来,传统的采伐政策限制多、难操作,林农的采伐处置权难以落实,林农“办证难、办证繁、办证慢、费用高”等屡遭诟病,采伐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以来,福建省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告知承诺制改革。我市在落实国家、省上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出台了告知承诺制采伐管理制度,开展了3项探索——

放宽采伐蓄积量,从15立方米放宽至30立方米;

放宽主伐年龄,主要用材树种主伐年龄下调一个龄级,杉木、马尾松主伐放宽至21年;

建立信息化溯源监管机制,避免因超量采伐导致滥伐。

改革一直在路上。2022年9月,沙县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体人工商品林按面积采伐试点。

伐区调查设计只需简易设计,不再做林分调查,且调查设计费用下降,主伐山场按原标准70%收取、抚育间伐按50%收取;采伐证不再填写采伐株数、采伐强度等因子,填写采伐出材量、蓄积量,但不作为控制因子……

坚持问题导向、一线改革,一批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让林农实实在在获益。

“改革后林木采伐灵活度提高,费用降低,没有触碰法界的后顾之忧,处置权就更加放宽了。”朱仕贵深有感触地说,“去年审批的这片松木林,只用了3个小时就确定了砍伐面积。”

“我市将采伐审批权限等职能分解到林业站后,提高的不仅是服务效率,更有服务质量。”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科长孙建介绍。

依托“林农之家”一站式服务窗口,全市130个基层林业站全面推广“五心”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贴近群众的优势,把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送到林农的家门口,让林农省心、顺心、贴心、放心、热心。

编后语

持续探索、先行先试,让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这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富了万千林农。

改革,就是不因循守旧、敢担当突破,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闯前人没有闯过的“禁区”。从明晰山林产权、到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从优化林木采伐管理、到推动集体林高效经营,从培育林下经济、到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三明市在推进林改中直面问题、注重尝试,不搞一刀切、出实招硬招,切实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涉及产权制度、资源管理、经营模式、投入机制、林业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得以一一破解。林改,改出了新天地,改出了新成效。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正是得益于一路探索创新、善于总结经验,三明林改有效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从而真正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三明林改经验值得借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