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从三元荆西桥头一下车,溪边的微风带来阵阵凉意,浓烈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驻足文武学校旧址,仿佛能看见当年整齐划一的早课场景,红砖房见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三线”建设历程,锻冲件厂(9369厂)工业遗址原苏联专家支援生产历历在目。街区文化长廊也将为你展现荆西五十多年的建设历史缩影。荆西老火车站仍然保留着原貌,依稀能够感受到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恢弘景象。 在榕树底下稍坐小憩,静观一会儿老大爷们的精彩对弈,便可从三岔口往里直行,原先荒废遗弃在路边和电线杆下的花圃让人不禁眼前一亮,里头栽种着街道办精挑细选的打卡新宠。酷似陀螺状的绣球花,五彩缤纷的小花朵挤在一起极具观赏性,朵朵香艳喜人,不由得想起明代邓仪所作《咏绣球花》里“广庭春日正暄妍,一树名花玉槛前。百颗毳毬谁织就,几枝琼萼露和圆”的经典名句。 漫步在荆西老街新建路,微改造后平坦洁净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挡风遮阳的雨棚,给人以心情愉悦的观感。 穿梭在青瓦白墙的荆西小村落,空气中有种潮湿却略带甘甜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贴的“福”字小对联充满着浓郁的民俗气息。艾草的清香、粽叶的竹香、菖蒲的草香无不蕴藏着浓厚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底蕴。村落边角的龙舟房内安放的古龙舟、船桨、捐赠牌等老物件,充满着文化传承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