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丹宇 良好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离不开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近年来,我市树牢“群众主体、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理念,通过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师生负担,营造“静心办学、潜心育人”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大力推动“双减”走深走实 我市公布56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保障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宁化县“双减”办开展“监管护苗”2024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我市组织县(市、区)针对校外培训情况开展交叉检视工作,预防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人民至上,推出“科学课后服务升级”等八项计划,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努力实施好课后服务这项暖心工程,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更贴心的服务。2023年,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还入围市直机关服务群众“年度最佳举措”。 强化政策与资金保障。我市制定印发深化推进课后服务系列文件,优化升级“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并强化经费保障,11个县(市、区)均出台收费标准。市属义务教育学校2023年专项补助由每学年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 拓展课后服务项目。我市全面推行“2+N”课后服务模式,突出加强科学教育方面课程开设。积极协调整合社区活动场所、校外活动中心、妇儿活动中心等各类优质资源,满足不同类型课后服务需求。持续实施暑期托管服务,今年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试点学校86所,受益学生3.4万余人次。 守护教师辛勤付出。市、县两级根据实际制定教师课时补助标准,落实课后服务教师弹性工作制,通过设立教师休息室、阅览室等形式关心关爱教师,缓解教师压力。同时制定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监督服务质效。我市公开课后服务“点题整治”项目及监督方式,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及时回应反馈群众诉求。2023年以来,全市受理12345平台有关课后服务方面诉求件22件,及时回复解答,满意率达100%。 扎实推进整治见行见效 “已于5月29日前将刀具、砧板用不同颜色区分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和水产品。”“将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表按规范填写,并长期坚持。”……今年6月,市教育局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并公布一批全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整治成果。 “要全力整治‘中小学配餐及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切实守护好青少年‘舌尖上的安全’。”此前,在全市教育系统“点题整治”工作部署会上,市教育局局长涂林瑢就整治工作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以来,在纪检监察机关的指导下,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与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协同配合,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落实供餐单位遴选机制,健全供餐单位评价、退出机制,规范校外供餐管理;加强学校食堂餐饮具消毒保洁,严格食材采购查验、加工操作流程和质量把控;查处挪用、侵占学生餐费补贴,插手、干预招投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各部门还落实“开门搞整治”理念,邀请1849名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干部、家长代表等参与食堂食品安全沉浸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专项整治工作成效,共同扎牢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 目前,全市中小学食堂实现食品安全排查整治覆盖率、“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集中用餐陪餐率均达100%,有力守护青少年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不仅学生需要减负,教师亦是如此。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工作,是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重要举措。 今年6月,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开展社会事务加重中小学师生负担问题“点题整治”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市教育局举行社会事务加重中小学师生负担问题“点题整治”市级监督员聘书颁发仪式,聘请16位教育减负特约监督员,对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的管理、整治、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意见。 同时,我市还发布3项2024年中小学校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事项,并明确除法律法规规定、党委政府、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开展之外,未列入清单的活动项目不得开展。 目前,我市已聘请市级教育减负特约监督员16名、县级监督员125名。 让每一位孩子 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8月20日,在全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会上,我市作为7个典型发言的省市之一,作了题为《突出“四个聚焦”,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等享受公平优质教育》典型发言,得到了大会充分肯定。 近年来,我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持续深化教育工作机制和改革举措,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根据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我市动态调整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幼儿园“设并转撤”,着重关注农村,实施有针对性的“补弱”,支持城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51%,普惠率达98.02%,公办率达73.15%。 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非完全小学建设标准,全市17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部通过标准化评估,推动学校布局由“点多量少”向“集中优质”转变,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83%,确保农村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全市先后建立“雏燕”关爱行动“五个一”工作机制,实施“真爱家园”“红烛暖心”等8个行动计划,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增加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集中学校教师编制,完善“一对一”“送教上门”“爱心爸爸(妈妈)”等结对帮扶体系,有效保障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等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目前,全市实现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常住地100%入学,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9.76%,乡镇及以上学校100%设立“真情关爱室”或“亲情热线”,留守儿童与“爱心爸爸(妈妈)”结对全覆盖。其间,我市涌现出谢海华、吴根林等一大批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勇于拼搏的新时代好少年,先后有2所小学入选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1所小学获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1个案例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