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近年来,为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区各大公园、广场、小区、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都安装了不少公共健身器材,人民群众健身所需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推广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公共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监管、维护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人安装、无人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公共健身器材大多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二是公共健身器材长期日晒雨淋,生锈脱漆,破损严重,出现“残臂断腿”情况较多,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市容;三是超期使用、不当使用或人为损坏严重,健身器材伤人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的安全不容忽视。 建 议 一要完善巡查工作制度。文化体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身器材巡查制度,定期开展健身器材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掌握健身器材安装管理维护情况,督促责任单位及时维修整改,消除隐患。通过整合园区警卫、保洁人员,设置公益性岗位,从附近居民或健身运动爱好者当中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充实巡逻队伍力量,并按照各自职能定位,分片区定时或随时对运动场所和健身器材进行巡逻检查,发现不合理使用或蓄意破坏场地器材的情况时立即劝阻警示,发现设施损坏及时上报维修。 二要健全管理维护制度。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养护制度,细化街道、社区和公园管理处职责,畅通信息直报渠道,完善体育设施损坏处理工作机制,优化维修养护工作流程,提升设施维护效率。强化文旅部门责任,定期对相关责任单位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制定健身设施管护的标准和流程,包括定期检查、维修、清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于破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或已到规定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要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拆除报废,杜绝出现“带病上岗”“超期服役”现象,确保健身场地、设施安全舒适。 三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针对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自身特点,大力推广笼式运动场地建设。在人流较大的大型、综合型运动场所,适当增加垃圾箱和座椅数量,并开辟专门车辆停放区,引导群众将电动车、摩托车停放在规定区域,避免车辆随意入场对塑胶场地造成破坏和对正常运动造成妨碍。文化体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身器材巡查制度,定期开展健身器材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掌握健身器材安装管理维护情况,督促责任单位及时维修整改,消除隐患。对于破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或已到规定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要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拆除报废,杜绝出现“带病上岗”“超期服役”现象,确保健身场地、设施安全舒适。 四要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坚持“共建、共管、共养、共享”原则,通过在运动场地醒目处设置入场须知、使用须知,加强文明健身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爱护场地、爱护器材的意识,自觉参与公共体育设施日常管护和监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的管护,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共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鼓励公众对健身设施的管护情况进行监督,设立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及时受理公众的投诉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