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9日,三元区沪明小学里涌动着春日的活力——随着沪明区域对口合作教育教学研训活动拉开帷幕,来自上海市杨浦区、三明市三元区两地的一线教师们共同参与交流,一场以“‘以学为中心’,共探‘学教融合’的课堂变革路径”为主题的思维碰撞正悄然发生。 “用清朗厚实的文化气息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提升人”“夯实校园文明根基,彰显新时代特质”。由打一小学教育集团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党总支部书记倪虹所作的《人文特色厚植内涵党建引领助力发展》讲座、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同济小学校长王琴所作的《核心素养下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践》讲座,从不同侧面展示上海集团化办学模式成果,与三元区正在推进的“双雁阵”总校共同体办学改革形成“山海”呼应。 自沪明对口合作开展以来,两地教育局以《共同推进革命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口合作协议》为基础,构建起“交流互访—跟岗学习—项目共建”的立体化合作体系。上海先后选派19名优秀教师、14位专家赴三元讲学交流,三元区则组织119名骨干教师赴沪跟岗,243名师生赴上海开展工业文化、红色教育研学,更有9名学子通过“交换空间”活动体验异地校园生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三元区成立于漪教育思想学习研究中心,5次参与上海举办的专题研讨,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理念融入本土教师培养体系。“本次交流活动,我们把杨浦的教育方式带到三元进行交流,同时也在体验学习中感受到沪明两地校园文化建设的魅力。”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教导主任曹晔梦表示。 理念破冰激活教改“源头活水”。在沪明小学录播室,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教师姜娅敏带领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具感知“轻与重”的科学奥秘;三元区东安小学教师蔡冠英的《唐代文学代表人物:李白》传统文化课,将诗词教学与红色文化研学相结合,展现了革命老区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三元区沪明小学教师肖春花的《祖先的摇篮》则融入本土生态元素,让语文课堂充满地域特色……一堂堂风格迥异的好课,结合城市文化特色与学生学情,诠释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引发听课教师关于“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主阵地”的热烈讨论。“聆听了前沿的讲座,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观摩了老师们的精彩授课。这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教学视野,也让我对学校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沪明小学教师上官颂宜说。 在人才培养“蓄水池”建设中,两地创新“线上+线下”研修模式——仅今年1月至4月,上海教师来三明开展线下交流 4 次31人,三明参与教师 287 人;两地教师开展线上交流 10次 570人,其中上海参与教师 314人,三明参与教师 256 人。杨浦区“登峰计划”研习基地的经验正被转化为三元区“元师匠心”计划,聚焦中青年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青藤”公益项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推动老区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我们借鉴上海经验,就是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像‘雁阵’一样辐射到城乡每一所学校。”三元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智卿表示。 从黄浦江畔到沙溪之滨,沪明教育合作的故事仍在续写。这场跨越800公里的教育“双向奔赴”,不仅为革命老区教育振兴注入新动能,更勾勒出一幅区域协同、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