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是对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尊严生活的基石。近年来,三元区聚焦残疾人康复需求,把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来抓,通过改善残疾人身体机能,切实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01 门诊康复 多元疗法满足患者需求 9月23日,走进三元区下洋医院(城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楼的中医理疗室内,数张床上躺着在接受针灸或推拿治疗的患者。家住新市中路20号的市民郭小兰躺在床上,一根根细小的针,在她的身上开启了一次不动刀、不吃药的“绿色治疗”。 郭小兰的丈夫今年67岁,因患中风已偏瘫16年,一直在这家医院接受康复治疗。近段时间,自己也因连续多日推着轮椅带丈夫到医院,导致腰酸背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丈夫治疗结束后,她也在这里进行中医理疗,希望能缓解疼痛。 “每次医生给他针灸、进行肢体按摩后,他心情都好了许多!”提到丈夫的情况,郭女士的语气中带着不少希望,“他刚患病那会儿,站不起来,只能坐在轮椅上。经过了长期的康复治疗后,慢慢恢复了行走能力。” 在另一间康复室,龚桂香正平躺在一张床上,用左手拉着右手举起、放下,这是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师魏靓雅坐在床边,喊着“一、二、一”的口令,帮助她保持运动的频率和节奏。 龚女士2018年因脑梗偏瘫,身体右侧无法动弹。丈夫每天带她到这里接受康复服务。针灸、低频脉冲电疗、按摩……一早上,龚女士要进行2个多小时的康复训练和治疗,最大程度让她的四肢肌肉不萎缩,尽可能地保持原状。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告知,我了解到残联部门为残障人士提供的这项免费服务,免费次数用完后,我还会带着她过来继续康复治疗。”龚女士的家属说。 02 一人一档打造优质康复治疗环境 在龚女士结束康复治疗时,执业医师王佳从资料柜里拿出她的信息登记表,让家属在本次治疗后签下了字。 这叠厚厚的信息登记册,是下洋医院80余位参与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患者的康复档案,详细记录着他们每一次开展服务的内容。 翻看档案,记者发现档案内容详尽具体,包含了残疾人基本信息表、筛查评估表、康复协议、治疗方案、评定表及服务记录内容图片等资料。 “在康复服务开始前,我们会了解残疾人多方面的康复需求,并对患者开展初期、中期、末期的bathle指数评定,涵盖运动及日常生活等10方面的行为能力。”王佳介绍,医院根据不同残疾人的病情,推出“一人一案”的精准化康复服务,力求每项治疗措施都能对症下药。 在理疗室走廊上,记者看到了18个康复理疗和50余个中医理疗项目的具体价格单,医院设立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多个诊疗室,采用以功能训练、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要特色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为残疾人士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如果残疾人关节疼痛,我们就进行电针治疗,情绪不好的话,可以试试做艾灸,针对肌肉痉挛,则通过推拿按摩改善。”王佳希望,从身体和精神上给予全方位护理,让患者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自理等级,恢复身体机能。 03 创新服务模式传递政府关怀温暖 今年3月,三元区残联、区财政局、区卫健局依据市残联、市财政局此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三明市政府购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通知》,制定《三元区开展2025年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对拥有辖区内户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处在疾病恢复期或稳定期且经医生评定的,具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身体功能恢复训练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我们以满足三元区残疾人基本医疗卫生与康复服务需求为导向,将2025年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项目纳入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个性化服务内容,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所属的家庭医生团队,计划为全区100名残疾人提供服务,优先覆盖家庭生活困难和肢体残疾人。”区残联康复中心主任赵毅介绍道。 该项目委托三元区下洋医院组建的家庭医生精准康复签约服务团队承接实施,双方签订购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合同,残联向院方提供1440元/年的服务补贴和40元/位的评估筛查费,并根据医生和残疾人的建议,让每位残疾人一年中在4个月内可以享受16次免费康复服务。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大多数患者选择温度适宜、雨水较少的春秋两季集中连续进行康复治疗,以确保疗效。 院方为服务对象开展各类残疾人身体功能状况、家庭环境状况、自身诉求等评估;实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转介机构康复治疗建议、上门康复治疗与训练建议等服务。 “我们在此前项目中,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跟踪回访中了解到,患者对下洋医院提供的康复服务较为满意,并且大部分都有继续接受康复治疗的意愿。”区残联康复中心工作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