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代代传承,三元本地有很多喜庆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其中正月期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花灯板凳龙”和“迎桌子”。
花灯板凳龙,此俗过去在城关、莘口、中村、岩前均流行,只不过是称呼不太一样而已,有叫“故事板凳龙”的,有叫“元宝板凳龙”的,还有叫“蜡烛板凳龙”的。龙体的制作方法也大致相同,每家每户出一板龙身,每块龙身板长约2米,宽约25至30公分,板身的两端各打有一个圆洞,以便在接“龙身”的时候安榫卯用。至于“龙身板”上的内容就丰富了,若是“故事板凳龙”,那每一板上面便是各种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造型,如《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桃源三结义”,《水浒传》中的“林冲夜奔”、“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另外还有《水漫金山》、《唐僧取经》等等,这些人物故事制作成动态的,活灵活现,令人流连忘返。“花灯板凳龙”更多的则是表现动植物,如“金鸡报晓”、“鲤跃龙门”等,还有喻示五谷丰登的“南瓜灯”、“石榴灯”,以及喻示六畜兴旺的猪、牛、马、羊等模型,制作的栩栩如生,旁边再用花草枝叶装扮,显得十分逼真动人。最简单的莫过于“蜡烛板凳龙”了,只需在板身上点起几支蜡烛即可。人们先将几十条板身连接好,入夜后一起扛着它走街串巷,甚至翻山越岭,长长的板凳龙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烛光闪闪,所到之处,爆竹声声,欢呼阵阵,十分热闹。
迎桌子是很早就在三元民间流传的一种猜谜语的游艺活动,通常是以一个居民点为单位,由牵头人搬出一张八仙桌进行装扮,桌上摆着烟、酒、饼、毛巾等各类奖品,挂着各种谜语纸条。当夜幕降临时,“迎桌子”队伍就出发了,打头的是一对大红宫灯,紧接着是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字样的长方形花灯,然后是桌子,桌子后则跟着一支由笛、管、二胡、三弦、京胡等民族乐器组成的小乐队。他们沿着大街小巷,一路弹奏着“贵子谱”等民乐曲牌,到人多的地方便停下,让人们聚拢来猜谜语。在琴瑟悠悠的乐曲声中猜谜,显得十分古朴雅致,别有一番情趣。 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便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三元人过端午节同样少不了香气扑鼻的粽子。同时,端午节这天在当地被认为是“恶日”,因此至今流传着过节时家家户户门前要挂葛蒲、佛艾枝,喝雄黄酒、葛蒲酒,并用葛蒲、佛艾枝叶煎煮的水来洗澡的习俗,还有的人家在孩子们的脖子或身上挂一两个小棕子等佩带物,这些都有驱邪、去毒的含意。据说这样做后就不用怕鬼怪侵身,也不用怕蚊虫叮咬了。当然,三元人过端午节的高潮肯定要数赛龙舟了。
三元人在赛龙舟前,常常会举办一个龙船下水仪式。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粽子、蒸包子。人们焚香点烛敬贡龙头后将龙船抬下水,由村里年长的老汉划到一个叫“白马公”的地方,进行祭祀、烧香、放铳、燃鞭炮等仪式,并向河里扔粽子和包子,龙舟上的人则将桨直举过头,以示礼拜,待这些仪式做完后,老人们才将龙舟划回原地。此后,后生仔才可一批接一批轮流上船,尽情划着玩耍。 三元人赛龙舟另有一番情趣,每逢农历五月初四或初五便举行。一般是每条龙舟上坐着l 6—20个光着膀子的大汉,配有一人击鼓,一至两人吹唢呐和笛子(现在很少了),一人掌舵,待三响菩萨铳一过,鼓声一响,桨手们伴着唢呐、和着粗旷的龙船歌一齐划桨,并跟随鼓手敲击的鼓点,喊起“呦喂、呦喂”的响亮号子,出桨节奏明快,动作整齐有力。在岸边观看,船首龙头怒目圆睁、面相峥嵘,整条舟则如出水蛟龙、张牙舞爪,那场面相当精彩,十分感染人。 若后生们还不尽兴,往往到农历五月十三时还会让他们再划一天。因为这一天在当地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关公生日,一说是关公之子关平为父亲磨刀之日。说来也怪,每年此日几乎都是雨天,人们便冒雨赛舟,为关平助威,让他把刀磨得更快、更锋利,以便关公挥刀驱魔,保一方百姓平安。 一般地说,端午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但三元人划龙舟是否纪念屈原似乎还是一个谜。因为在三元人传唱至今的“龙船歌”中,全曲歌词近万字,唱词从盘古开天地到三国英雄等历代典故,几乎无所不唱,却偏偏没有一句涉及屈原。再查考史称百越的古代南方民族,他们举行的对龙图腾的崇拜仪礼,似乎与三元赛龙舟的程式相近。这样看来,三元人赛龙舟象是中原文化和地处南方的三元本土文化相撞击的产物。 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三元人的先祖,不少是自中原迁居而来,所以就很自然地传了下来,当然传下来的也包括了赏月、拜月等习俗。但是,在三元莘口一带过中秋节却流传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那就是中秋之夜“偷"南瓜。
从常理上说,“偷”总是欠雅的,但当地八月十五“偷”南瓜,却是一件值得赞扬或夸耀的事。做父母的明知这一晚儿女们要去“偷”南瓜,也绝不会制止。而那些将被“偷”的人家,明知今夜有“贼”光顾,也会非常宽宏大量,甚至有意在瓜棚留下一些大南瓜,让那些“贼”来“偷”。皓月当空之时,三五成群的“贼”们便悄悄出发,来到瓜棚下,选择最大、最熟的南瓜,连瓜蒂一块“偷”回来。然后在“偷”来的南瓜上贴一张红纸,送到当年新婚或成婚两三年尚未生育的夫妇家,大嚷大叫地敲开人家的后门(因为“小偷”只能从后门进)。主人见了喜溢言表,立即把“偷”瓜人迎进屋中,一边泡茶、递烟,一边捧出糖果点心热情招待。就在男主人陪着这些“小偷们”边吃边玩的时候,女主人就赶紧下厨房去处理“偷”来的南瓜。一会儿,主妇就会将煮熟的南瓜和其他菜肴,还有香甜的米酒一块端上,让客人一醉方休。但是,在吃南瓜的时侯.一定要把那块带蒂的南瓜留给主妇吃,因为“偷”瓜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祝愿那对夫妇早生贵子。那块带蒂的南瓜,便是男性的象征。
事实上,据《本草纲目·遗补》记载:“南瓜色黄昧甘,中央脾土之精.能生肝气,益肝血,故保胎有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还专门研制了一剂保胎良方叫“神妙汤”,用“黄牛鼻一条煅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腰,永不堕”。如此看来,当地中秋之夜“偷”南瓜送给求子夫妇还真有一点科学道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