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记者 郑丽萍 2020年底,中央、省级各大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三明坚定不移贯彻新思想新理念的“三明实践”,在全国上下引起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是三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准确理解“三明实践”的深刻内涵,巩固拓展提升“三明实践”成效,做好“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这些问题成为委员们在会场内外热议的话题。 委员们纷纷表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为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新三明建设。 做实“红色+” 蹄疾步稳启新程 三明的红色资源是一座精神富矿,随着这一资源挖掘整理工作的推进深入,“矿藏”愈显丰富。 红色文化遗址,是这座精神富矿里的有形资产。“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大投入保护文化遗址,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陈浩委员建议。 立法、规划、申报……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步入常态化,我市正在积极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针对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王秀文委员建议,结合做好“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加强对文物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文旅融合的调研。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去年来,我市持续做实“红色三明”文章,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79场,“风展红旗如画”情景音乐剧完成公演,我市12个县(市、区)全部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重点建设区并启动建设,三明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建成,5个原中央苏区县纳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全市向上争取各类补助资金175亿元、增长11.93%。 成绩看在眼里,政协委员们着实为我市做实做足“红色三明”文章取得的成效感到振奋,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让当代青年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故事,是最好的桥梁。得知市政协促成我市红色三明故事宣讲走进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时,刘持标委员感到自豪。他建议,可以将这些故事编写成三明市院校思政教材,在全市院校推广使用,并培养一批将这些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的优秀教师团队,进一步提升全市院校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蔡亦锋委员建议,定期向全市中小学发行《三明文史》,借助本土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项目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市以项目支撑品牌,以精品项目唱响“风展红旗如画”,让红色文化更加鲜艳,红色名片更加耀眼。“持续讲好红色故事,要与时俱进,宣传三明是两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实践地,让红色三明故事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严有俊委员建议。 做足“绿色+” 厚植底色谋发展 林深水美,绿色是三明最亮的底色。如何把“绿色三明”这个最具特色的变量,转化为发展的最大增量?委员们见仁见智,纷纷发表见解。 经过一番思考后,严有俊委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绿色三明’要注重绿水文章‘深加工’,做好‘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重点要解决‘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湛良福委员建议,做好“绿色+”文章,要提升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色+”文章怎么做?委员们围绕如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展开热烈的讨论。 文旅康养产业是我市立足生态优势,着力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陈颖委员建议,着力打造林深水美人长寿的城市,吸引全国人民来三明旅游、康养,将三明的康养产业与三明医科院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院的养老、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技术优势。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邱晓明委员的建议很具体。“要保护好金溪河,保护好将乐的秀美山川。”他认为,要重点依托常上湖景区和龙栖山保护区,发展康养产业,推动“深呼吸+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持续做实“绿色三明”文章,我市捷报频传:建宁、宁化入选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泰宁、尤溪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万寿岩文旅小镇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财政部绩效考评正向激励,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年接待游客3917万人次、营业收入750亿元…… 借助闽江源头的生态优势,沈杰委员建议,全力打造 “生态源头水”品牌。“把水资源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查明我市饮用水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引导饮用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并出台发展软包装饮用水专项扶持政策。”沈杰说。 郭贤辉委员建议,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打响“沙县小吃”的金字招牌,把沙县小吃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借力小吃文化品牌,与当地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相结合。 刘荣章委员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利好,三明应当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做细做透“绿色+”文章,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事业+产业” 培育壮大新业态 委员们就中央媒体连续集中报道“三明实践”后接踵而至的考察、培训、交流等新业态,进行了思想“碰撞”。 从加强委员教育培训,提升委员自身履职能力出发,湛良福委员建议,举办“三明实践”委员读书班或委员履职培训班,让委员系统深入了解“三明实践”,全面客观把握“三明实践”的深刻内涵,提升委员素质,提高履职实效。 不久前,为期4天的“三明实践”第一期专题研讨培训班,在市委党校生态新城分部开班,培训产业已在这里渐成兴起之势。 如何打造“三明实践”培训品牌?民盟三明市委员向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递交提案,建议抓住“三明实践”集中宣传报道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争取政策支持,谋划对接重大项目;打造参观考察线路,开发精品课程,全力培育全国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拓展互联网培训新业态,注重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融合;全力做好后续宣传报道工作,不断巩固拓展提升“三明实践”内涵和成效。 罗劬委员建议围绕“三明实践”,从人才方面入手,做强做大培训产业,以过硬的教学质量吸引人、生动的现场感染人,优良的设施留住人。 近年来,我市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整合生态、文化、旅游、医改等资源,推动文旅康养、医养融合发展。目前,共争取到全国医改培训基地等省级以上基地26个。 为全面深入推进我市河湖长制信息化工作,不久前,市河长办举办全市河长制指挥管理系统培训班。河长制业务培训,已成为我市常态化开展的一项工作。肖小青委员建议,加强河长制业务培训,提升委员河长履职能力。 如今,举办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员专题培训班,也成为“红色三明”的一个亮点。罗应贵委员建议,通过讲解员队伍培训、评选,形成专业讲解员、志愿讲解员、业余讲解员的梯队,培养一支爱乡爱家、形象好、素质高、会讲解的讲解员队伍。 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深化“三明实践”,正被赋予更加精彩的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