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元新闻 > 
共同富裕丨西际蜜桔酿就“甜蜜日子”
2025-11-03 16:43:10  来源:  责任编辑:  

15元,这是每吨“柑桔碳票”的交易价格;6.3万元,这笔交易带来又一笔村集体收入。10月18日,2025年“三明蜜桔”推介会上,福建省首单农业“柑桔碳票”在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完成交易。西际蜜桔第一次有了“双份收益”:枝头卖鲜果,空中卖“清新”。

西际蜜桔线上直播间


碳票很轻,却在土生土长的西际村党支部书记余扬炳心里重重落下。他的思绪也飘回20世纪80年代的西际村——进村山路狭窄泥泞,7000多亩山林地中荒地就占了6000多亩,像横亘在前的巨大屏障,将村民富足的希望死死挡在山外。

“听村里老人说,那时种稻子稻子旱、种梨子梨子涩,村民想买包化肥还得肩挑手扛好几里地,一年到头忙下来,有时连肚子都填不饱。”说话间,余扬炳拿出了一沓老照片,荒山变桔园的奇迹,就此一幕幕展开。

西际村的改变,始于1981年的一个决定。村里干部看着漫山荒地犯了愁:“总不能一直穷下去,得找条出路。”于是,他们翻山越岭考察,最终琢磨出“向山要果”的主意,去邻近的中村乡回瑶村学习晚熟蜜桔种植技术。回来后,他们立即着手组建果林队,把荒地划分到户,一户分3亩地、200株桔苗。

“当时不少村民没信心,村干部就带头种,让大伙看到成效。”余扬炳介绍,第一年村里就迎来了蜜桔丰收,村民们见种桔能赚钱,纷纷跟着扩大种植,曾经的荒山慢慢冒出了绿芽。

此后,柑桔高位嫁接技术和早蜜品种的引入,让西际蜜桔迎来出山热潮,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人均年收入从1996年的3700元,一路增长到如今的7.6万元。

“外面再好,不如守着家乡的甜。”村里的点滴变化,余扬炳都记在心里:乡村主干道从黄土路变成水泥路,进村道路也由3.5米拓宽到6.5米,冷链货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新安装的弥雾喷雾系统让“背着喷雾器满山跑”成为历史,10亩柑桔园不到10分钟就能喷完药,用药量还少了30%;村民把镜头一架、手机一开,做起了带货直播,西际蜜桔也有了“云柜台”……

品牌响了,销路自然也宽了。借着沪明对口合作的东风,余扬炳把西际蜜桔的“吆喝声”带到了上海。从双城联动的“三明蜜桔”推介会,到上海农特产品展会上的专属展区,西际蜜桔一步步走进上海的商超货架、社区团购,也攒下了一批“认牌下单”的上海客商。

“今年果树刚开花,桔子就被客商早早认购了,村民采摘后第一时间就能分拣装盒,运输出山。”站在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余扬炳指着里面高速运转的双通道分选线,语气里是藏不住的自豪。

这套多功能双通道分选机,是西际村于今年9月投用的新设备,全长52米、宽3.3米,拥有32个出口,每小时可分拣6000斤蜜桔,比旧分拣线效率提升近一半,每颗果子的口感、甜度、果面完好度均能精准甄别。

蜜桔刚刚采摘下来,工人忙着分拣装箱

“现在村里可热闹了,每天都有二三十辆货车排着队,装满蜜桔驶向全国。”余扬炳笑着说,今年全村的蜜桔产量预计可突破2600万斤,一颗颗小蜜桔酿出了村民的“甜日子”。

科技添速,品质加分,西际蜜桔得以越过山岭,奔向更远的餐桌。这趟出山旅程,始于几代人的开荒拓土,成于科技与绿色的双轮驱动,属于西际村的“甜蜜事业”,依然在这片希望的山头上不断续写。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2023011923号-1 编号:3512021004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10045 中文域名:三明市三元区融媒体中心.公益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