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三明,天光微亮。王录华和工友们已挥动扫帚,开始为城市“梳妆”。从安徽来到三明三十余年,她手中的这把扫帚,不仅扫净了大街小巷,也扫出了她在第二故乡的踏实生活,扫出了一份特殊的“三明情”。
环卫工人王录华在市区大街小巷打扫卫生。 “变化是真的大。”谈起环卫行业近些年的发展,王录华感慨颇深。“我刚来时拉的是板车,全靠一把扫帚、一身力气。现在很多工作都机械化了,工作量减轻了不少,但这把扫帚一直都没离过手。” 近年来,三明环卫作业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扫路车、洗扫车、道路冲洗车、垃圾压缩转运车等现代化设备陆续投入使用。她笑着举例:以前两三天就用坏一把扫把,现在一把能用上好几天。人机协作模式下,工人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精细保洁中,看着城市越来越干净,大家都挺开心。 三明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升级,也让王录华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借助智慧管理平台,她和同事不仅可以实时查看三元区各主次干道的环境卫生状况,发现问题还可以第一时间调度处理,环境卫生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而这份温度,也从“智慧屏幕”延伸至“街头巷尾”。遍布城区的“爱心驿站”解决了一线环卫工人饮水、休息等实际困难;爱心企业持续送来早餐、夏日清凉物资和节日慰问品。 让她倍感暖心的是,这份温度也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待遇提升上。“从2021年开始,环卫工人节的慰问金从原来的200元提高到500元,而且每年都会提前发到我们手上。”她语气里带着欣慰,“这不只是钱多了,更是说明,咱们这份工作越来越被大家看重。” 三明不仅为王录华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工作岗位,更用惠民利民的政策,为他们撑起了一片遮风挡雨的天空。提到政府为环卫工人提供的60套廉租房,她的话语里暖意满满:“每月房租水电才200多元钱,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工作。” 这些年,工友们陆续在三明买房安家、扎根落户,梦想照进现实,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我的儿子、女儿都在三明买了房。”如今的王录华已从异乡客变身为主人翁。一把扫帚,扫净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也扫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踏实道路。 看着眼前干净整洁的街道,王录华说,她还要继续用这双手,守护好这个给了她温暖的“家”,让三明更整洁,更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