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王智伟 熊剑英 钟兆青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组建了专门应对各地突发事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成效显著,但通过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认识到,灾害发生的地点、领域常常是难以预见的。中国每年发生伤害事件七千万人次,而在这些不幸事件中,心跳/呼吸骤停是最紧急的情况,心跳停止四分钟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并于八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则病人的生存率是43%,在中国,显然大多数情况下,120 急救车是无法四分钟赶到现场的!面对触目惊心的急症重症人员,我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采用错误的急救方法使伤者伤势加重,如果现场有了掌握初级急救知识的人员,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有底气从容应对,或许可以挽救这些伤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为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建议如下: 1、可以依托红十字会,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公益培训,同时定期开展救护员获证培训,满足个人或者团体、单位的培训需求。 2、定期举办救护员培训班,传授急救培训知识,使受训者掌握最基本、最关键的初级急救技术,从而提高个人在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由应急救护培训师现场演示和学员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术、气道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止血包扎技术等,并且可通过考核获得福建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 3、组建户外安全急救队,让更多热心的人成为一名志愿者,培训户外安全急救队导师。 4、区域内创建“互联急救”app,上传救护员证注册并通过审核后, 就能成为区域内一名急救志愿者。 5、加强互联网信息建设,使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派出救护车后, 附近的志愿者也会同时收到求助信息,及时赶赴现场,更大概率的让 患者能够在“黄金5分钟”之内获得医疗救助,也让越来越多的救护员加入进来,做生命的守护者。 6、宣传鼓励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援培训,可设立优秀志愿者奖金激励机制。 7、组织社区人员大部分都参加学习,掌握急救常识,获得急救证书。 在我国,急救普及率很低,由于突意外且得不到及时救助而致死的案例很多,意外成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胁。近年来,学生因体育运动猝死的例子也层出不穷,校园意外伤害是意外事件中最 难以防范且最令人痛心的,2019年7月15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心肺复苏远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难那么专业,完全可以每个人都掌握,都会做都能做,力争让人人都能够成为生命的急救天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