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关于将荆西街道改造成”小三明”的建议 三明是共和国打造的新兴工业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城市面貌已经跟历史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城市的历史印记,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但笔者通过对荆西街道的考察调研,认为可以将荆西街道做适当改造,把它变成鲜活的博物馆,变成可以展示历史上的三明的小城印记,变成可以展现当时三线建设的辉煌成就的地方。 原因有几个: 1、荆西街道由于各种原因,街道变化很小,对历史印记的保存的较为完好,目前的街景还是跟过去三四十年前样子差不多。 2、荆西街道本身很小,对其的改造,成本应该是比较小的,变动幅度应该可以做到最低的,只需要做一些安全上的改造,就能马上向公众展示。 3、荆西街道的整个街景,作为小三明的代表性很强,包括难得的火车,矮小的住宅,五六十年代的砖木机构的住房,其周边有很多闲置厂房,可以很容易做适当改造,把它们变成过去的几个主要市区企业的厂房样板,作为参观用,比如原纺织厂,食品厂,衬衫厂等有代表性的工业厂房设备生活区。 4、小镇面积小,生活人口也不多,对其保留旧貌,不做现代化改造,对当地人影响较小。 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尽快落实规划政策,以便地方政府能够对发展中与设计蓝图不一致的部分作出修正。特别是停止各种西式现代化改造,对于老百姓如果对现代化的需求强烈,可以在异地迁建。 2、最近市政府正在搞沪明合作工程。因为三明当时相当多的轻工业就是从上海搬迁来的。可以在荆西街道的改造中,增加多一些老上海工业厂区,服装,小食品等元素。让荆西成为那批支援三线建设的老同志的活记忆。他们如果从上海回到三明,可以有地方勾起无限的回忆。 3、要在市民中广泛征集意见。针对老三明的最深刻印象,选出十大记忆,将其作为政府投入复建的主要方向,作为将来荆西的网红打卡点。对一些特别大的工业建筑物,可以适当缩小比例。类似于世界主体公园一样。 4、对于老三明的印记,元素要丰富,吃穿住行能做到的,都要上。比如行,过去老式公交车,黄面的。住的那种筒子楼。用的,老式煤炉,穿的,中山装,等等元素。 对荆西街区的文化仅保护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保护就会失去活力。必须让它活起来,所以把它作为老三明的印记城copy版,把它变成乡愁的一部分。乡愁不一定是农村,工业城是另一种乡愁。
委员黄文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