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常见疾病。在过去,冠心病被认为是中老年疾病,但是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在逐渐的年轻化。那么,人到中年,该如何预防冠心病呢?得了冠心病,又该如何防止进一步加重呢?陈医生来给你支支招: 一、定期的体检 人到中年,身体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很多慢性病也悄悄地找上门来。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病,而这些疾病又都是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更关键的是这些慢性病,没有什么很明显的症状,就比如胆固醇升高,如果不去抽血化验,根本发现不了。 因此,定期的体检就显得很重要。比如40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每年检查一次血脂、血糖,而血压的话,可以自己买台电子血压计,定期的测一测血压。定期体检的目的,就是及时地发现一些慢性疾病,以便及时做出干预。 二、及时地干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除了上面讲的“三高”之外,还有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肥胖、高尿酸这些疾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发现危险因素,就要及时进行干预:比如发现高血压,就要积极地进行降压,不能因为所谓的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服用降压药,也不要因为觉得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就不去管它。长期的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甚至全身的血管都有明显的影响。中年高血压患者,要积极地降压,最好把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而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得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更应该好好的降糖治疗。 总之,发现了危险因素就要及时的干预。肥胖的要减肥,吸烟的戒烟,尿酸高的控制尿酸。 三、已经得了冠心病的,要防止进一步加重 如果很不幸已经得了冠心病,那就要防止进一步的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大部分的原因是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在原来狭窄的基础上,血栓把血管百分百地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石,是需要终生服用的。前者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后者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四、做好生活方式的干预 1、吸烟的要戒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不仅会促进斑块产生,还会导致斑块不稳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研究发现,吸烟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龄比正常人要年轻10岁;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的人的6倍。 所以,为了预防冠心病,吸烟最好戒掉。另外,二手烟的危害同样巨大,也需要避免。 2、限制饮酒 喝酒对健康是有害的,无论喝多喝少,这一点是明确的。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过量饮酒对于控制血压是不利的。研究表明,限制饮酒可以使血压降低,比如酒精摄入量减少67%,收缩压可以下降3.06mmHg,舒张压下降2.04mmHg。 3、合理膳食 做到低盐低脂饮食,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这样有利于血压、血脂的控制。 总结 人到中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一些慢性疾病也开始找上门来。为了预防冠心病,要定期体检,要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使已经得了冠心病,也要积极治疗,预防加重。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