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但中小微企业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导致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中小微企业受到生存空间、利润空间和成本空间的多重挤压导致岗位缩减;二是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少,但中小微企业获得感依然不强;三是就业需求与就业服务供给匹配不充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在中小微企业更为突出。 建 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为此,建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1、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就业促进法,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编制公共财政预算、优化绩效评价指标时,继续优先考虑就业促进和中小微企业就业保障,充分释放财政、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叠加效益。树牢“抓大不放小”的共识,实施就业友好型重点企业用工保障行动,加大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以及小商小店小铺的支持力度。2、进一步培育中小微企业主体。切实优化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织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定期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产业链供应链需求,举办集采会、对接会;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鼓励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组建联合体,在参与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中享受投标加分、价格扣除等优惠。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城乡联动、三产融通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调动和激励全社会创业热情,着力孵化培育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和新经济、新消费、新业态经营主体。3、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供给。大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破解“用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与中小微企业用工深度融合,实施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中小微企业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引导青年群体“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实施面向农民工、大龄劳动者群体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促进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适应匹配。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搭建校企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岗位实训基地,推广“双元”制技工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发挥人社、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集群促进组织等联动作用,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升行动,持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适应性和产业工人的适配性。4、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构建便民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快数字人社建设,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就业公共服务高频事项线上办理全覆盖。建设形式多样的新型零工市场、社区微市场,打造集信息、对接、服务为一体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重点群体和中小微企业及时提供就业用工服务,促进人岗适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