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近年来,我区耕地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看,还存在不少低效耕地,有数量但耕种粮食产量低: 从社会经济看,一是种粮成本高,农民收益低。受劳动力短缺、农资价格上涨、自然灾害频发等影响,粮食种植成本较高,而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民种粮投入大、收入少、风险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二是农村青壮年流失,劳动力不足。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空间,农村青壮劳力加速外流,留守老人和妇女无力承担繁重的农业体力劳作,导致部分耕地无人耕种。三是土地流转难,流转率低,规模化经营体系还不完善。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通、程序较复杂、机制不规范、监管不严格、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耕地质量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我区不少乡镇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距离远、海拔高、坡度大,土壤贫瘠、盐碱化或酸化、部分耕地碎片化严重。同时,多数山坡耕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水利设施差,灌排条件不具备、农机通道差等。受自然条件限制,丘陵和山地的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耕地占比大。 建 议 一、摸清低效耕地家底做好宣传。一是摸清低效耕地家底。由区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对全区低效耕地(包括抛荒撂荒地)使用情况开展全面调查,通过村级实地核查、乡镇重点抽查等办法,摸清耕地使用情况,以及低效耕地面积、位置、分布等情况。二是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传。进一步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各界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增强农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爱惜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做到不乱占耕地,不抛荒不撂荒。 二、多渠道提升低效耕地质量。一是将低效耕地改良与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有计划地对全区中低产耕地进行科学改造,持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根据耕地土壤的酸性状况以及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对强酸性和酸性耕地土壤进行中和改良。继续加强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二是多向上争取耕地整理项目资金,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整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将边远分散,特别对于因山高路远、水源缺少、光照不足等各种原因低效的耕地,纳入小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毁修复等上级支农项目资金,把具备条件的低效耕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开展低效耕地“宜机化”改造。不断提高我区农村水利设施防洪抗灾能力,防止低效耕地“非粮化”。 三、因“史”制宜对低效耕地进行分类处置。在分类稳妥处理“非粮化”耕地存量,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时,充分尊重耕地的历史用途和群众意愿。一是平地的低效耕地,通过供销社、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开展使用权流转,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稳妥有序推进耕地“进出平衡”工作。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鼓励农户重点用于稻谷等粮食生产,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油和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丘陵地区的低效耕地,支持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不具备精神耕种条件的低效耕地,可探索用作农机具存放场所和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等跟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设施用地。引导低效茶果园等退茶、退果发展粮食生产;三是以点带面推行代耕代种促进低效耕地整治。落实好政策保障,细化监管措施,以点带面纵深推动低效耕地整治工作。对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集中连片的撂荒耕地,由乡镇集体与种粮专业合作社合作,优先复耕复种。对于无人耕种的,指导各乡镇街道用好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在服务农业生产发展方面的优势,发挥居间服务作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积极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 四、加大对耕地流转和利用低效耕地的支持。一是大力支持耕地通过流转规模经营。用好用足惠农政策和项目建设资金,及时拨付上级专项惠农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惠农力度,发挥惠农及项目资金的激励效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化流转,重点对耕地流转至村集体、种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转入方的实际规模化种粮进行支持和补贴,引导他们利用低效地、撂荒耕地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提高耕种规模降低耕种成本;二是行动支持农民种粮主动性。提高支持农民利用低效耕地、抛荒耕地种粮补贴的力度。如:给予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和特色种养的返乡农民工,加强创业扶持,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和信贷扶持政策,提高对复耕复种抛荒耕地的补贴力度等;三是强化农机装备支撑,紧紧围绕山区特点,加快推进丘陵山地机械和智慧农机研发,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低效耕地利用,防止耕地抛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