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护耕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耕地保护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好耕地,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支撑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同时,农业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进一步促进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近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其保护与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愈发凸显。 一、存在问题 (一)违法占用耕地现象频发。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擅自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此外,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对土地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或是对法律红线视而不见,导致违法占地行为的发生。 (二)耕地地力逐年下降。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而没有很好地得到休耕,造成耕地质量状况堪忧,耕地地力下降。同时,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用肥结构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化严重。 (三)过度使用地膜。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还有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而且在此过程中还会溶出有害物质,对以后种植出来的作物,人吃后对身体有害。
建 议 (一)强力推进违法用地整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新增违法用地问题,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建立详细的违法用地台账,确保无遗漏,对查实的违法用地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和设施建设,确保执法工作有力有效。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土地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持续推动化肥减量增效。指导农民按方施用、合理施用化肥,普及科学施肥,印发主要作物施肥指导意见和施肥建议卡,积极倡导使用环保、高效新型肥料。结合我区生产实际,积极推广“水旱轮作+有机肥+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水溶肥料”、“新型肥料+配方施肥”、“有机肥+配方施肥”、“绿肥/稻草还田+配方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化肥施用。 (三)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秸秆还田还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N、P、K等养分,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从而改善地力,降低施肥量,减少土壤板结。根据我区耕地生产情况,可以推进水稻秸秆还田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减少秸秆焚烧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本增效,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四)推进地膜使用减量。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的意识,根据作物实际需求和土壤条件,合理安排地膜的使用面积和使用时间,对于一些不需要地膜覆盖的地块,可以采取轮作休耕或间作种植的方式。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地膜类型和规格,优先选用厚度达标、易于回收的地膜,以减少残留和污染。建立完善的废旧地膜回收机制,鼓励农民回收废旧地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