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发展三元区现代农业,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提升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三元区农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强化前端技术支撑、中间生产组织、后端市场营销新思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为目标,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策扶持、农民参与”的模式,扎实推进三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为: (一)规模产业有待提质升级。主要表现在:三元区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多而不够优”。一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体,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跟不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难度;二是大部分农户只是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人力物力来管理生产,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过程中也未能按要求统一标准;三是量多而不优的现象困扰着产业的发展,如西桔蜜桔、红美人等农产品以普通销售为主,走高质量、精品销售线路的较少。 (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特色农业数量发展快,产业“大而不够强”。目前,我县认定的近100家家庭农场和约400多家村级合作社多以分散经营模式为主,有些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很难跟上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导致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严重供过于求,增产不增收的状况时有发生。 (三)科技人才匮乏,农技服务相对滞后。一是人才机制不建全,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还较为匮乏,制约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部分示范区只具备简单的生产能力,科技研发和新品种应用能力不足,高新技术、新型装备和高端设施推广乏力;三是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还不健全,信息化追溯平台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农技服务等方面相对滞后。 建 议 为上思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关于推进我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编制,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立足资源特色,结合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休闲、生态、文化等功能,科学布局县、乡、村三级示范区(园、点);二是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推动示范区的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更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驻示范区,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创建一批全产业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三是根据规划内容制定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项专项工作方案,确立工作目标,细化具体工作及进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措施,确实提高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示范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及产地市场、冷链物流、仓储、电商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区建设;三是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领办、创办示范区。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搭建经营主体与各类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合作的大平台,支持经营主体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行业技术公关,以高新技术引领和推动示范区更好更快发展;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三是办好新农人职业培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扎实做好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工作;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微信、抖音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大力宣传推介示范区创建中的示范典型和经验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