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问题和分析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伤害一直是我国0-19岁青少年及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遭遇交通、溺水、电击、踩踏等突发情况时,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段,抢救成功率可达50%左右。 中小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对中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护苗”措施。 我区历来重视应急科普教育工作,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缺少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完整连贯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体系、知识体系,贴近需求、贴近生活的应急科普读物较少,在活动主题、重点工作、宣传方式等方面缺少应急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应急救援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校园医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校园医生无法处理紧急事故,校医“救急”成为摆设。三是是应急救援教育缺少实践机会。很多急救课程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口授和观摩,缺少给学生真正的实践练习机会。四是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用于急救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或安排的相关课时被主要学科无情占用,使其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建 议 一是将急救教育纳入期初教育计划,初步形成急救教育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把开展学校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财力投入,预设普及时间表,明确普及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手段,协同相关部门配合,落实工作措施,共同推进学校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二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急救知识教育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开设相关课程,制定急救手册本,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课程,采取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尽快出台相关急救教材课件,配足师资力量,开足开好急救课程。 三是加大应急救援实训活动力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战应急演练,重点培养学生在急救方面的应急基本素质与能力,实地投放配备纱布、绷带、心肺复苏模拟人、灭火器等校园急救教学设备器材,积极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