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在三明又称为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为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其核心习俗是禁火、吃冷食。随着时间推移,清明节与寒食节在习俗上逐渐融合,祭祖扫墓、春游踏青、插柳、戴柳斗鸡、放风筝、蹴鞠、荡秋千、相约曲水流觞,是古人在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清明前后,冬春交替,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降雨,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古人认为清明节下雨是上天在哭泣,是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和怀念。 三元人对清明节历来重视,把它列为“三大鬼节”之一(其他两个“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鬼节),三元城乡均有扫墓、吃艾粿的习俗。这天,外出的人都尽量赶回乡祭扫祖坟,大开宗祠之门,杀猪、炸油豆腐、做艾粿(用艾草和粳米掺和在一起而成的一种绿色米粿,压上模型,蒸熟,称“清明粿”)、上坟祭祖。扫墓首先要除草,如果坟前坟后树木稀疏,还要种树,因为树木高大才能荫庇子孙。然后,摆上牲礼,称为“案菜”,清明粿、豆腐、菜蔬是不能缺的。清明粿、豆腐象征故人一世清清白白,再读“祭文”,按辈分依次跪拜,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焚烧祭文、纸钱,最后“压纸”,即将纸钱压在坟头。祭祀之后,一家人坟前席地而坐,把祭祀之物吃了,称之为“散胙”。 清明节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慎终追远,不忘先人;岁月静好,不负春光。这个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的传统节日,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串联起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