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 福能新材公司权属钢源公司 顺利完成不动产权登记, 为一项长达12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画上圆满句号。 时间追溯到14年前,那时钢源公司落户三元区小蕉工业园,规划分两期建设年产100万吨的矿渣微粉、钢渣微粉项目,占地75亩。2013年7月,建成项目第一期年产45万吨钢渣微粉生产线和年产3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各一条,总投资约9450万元。 然而,建设初期的种种复杂因素导致项目始终无法办理不动产权登记。没有产权证,企业融资受限、扩产受阻,甚至影响到了员工子女就学。 辗转多年,问题始终无解,直到去年3月三元区启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事情出现了转机。同年7月,列东街道联合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解决路径,在挂包区领导的支持和多方联动协调下,钢源公司紧锣密鼓准备资料,房屋现状测绘、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消防评估等关键环节稳步推进,相关手续在建设、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逐一办理。 终于在本月,钢源公司拿到了不动产权证。这张迟到了12年的证书,解决的是企业的“燃眉之急”,放下了业主和员工的牵肠挂肚,照见的是三元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历史遗留问题,件件如同沉疴积弊。问题遗留得越久,发展步子就拖得越慢。今年以来,全区化解历史遗留问题30件,占年度任务6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全区上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以“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勇争先的生动实践。 2024年起,三元区梳理167件历史遗留问题,在“区政府领导牵头、十大重点攻坚组包干”机制和“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属地跟进”三向发力之下,区十大重点攻坚组、七大专班工作组负责人及乡镇(街道)党政主官对解决历史难题负总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各专班、属地深入问题一线、企业车间、项目工地,现场办公、现场决策、现场解题,各责任部门各负其责、吃透政策、研究对策、提出解决办法,推动全区历史遗留问题高质高效有序解决。 推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破题之贵在于尊重历史和面对现实相结合。三元区既充分考虑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又结合现行的相关规定,最大限度调整好保障相关方合法权益的天平。 2017年,甲头A地块被划拨用于徐碧旧城改造拆迁安置,项目资金来源为村民集资,2020年底徐碧村委托省一建全额垫资代建,2023年完成总验。 随着项目推进,两大难题逐渐凸显。一方面,徐碧“城中村”改造项目让徐碧村村民对安置房的需求急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村民对房屋需求下降,徐碧村筹集资金支付工程款的渠道受阻,一亿多元的工程款无处解决,甚至面临每月300余万元的违约金风险。 面对两大难题,属地徐碧街道不左右袒,细化分解问题清单,针对剩余安置房处置问题,联系区征收中心,对接市自然资源局、税务局等主要业务部门,探索安置房处置新路径;在工程款及违约金支付方面,通过区政府主要领导沟通,架起徐碧村委会与省一建的沟通桥梁。 明确安置房的处置方式,逐户办理不动产权证,推动徐碧村与省一建达成共识,约定剩余工程款、违约金、利息等偿还方式……多方力量持续发力,僵局一点点化解,甲头A地块剩余安置房处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终被化解。 这是城市建设开发工作组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据了解,该类问题占全区问题总数的47%,三元区聚焦共性问题,在守住政策底线基础上,努力为群众争取最大实惠,推动“个案突破”向“机制创新”升级。 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多方合力之下问题的迎刃而解,更有解题干部敢于向困难叫板的过硬作风,敢接烫手山芋的担当作为。 在“收集—研判—解决—回访—督查”工作机制下,不仅由区解题办挂图督导、点题督查,及时推进解决进度,还建立“一周一点评、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机制,区政府督查室联合效能办通过“实地走访+点题推进”方式全程跟进,形成“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解题体系,营造“下沉一线领着干、压实责任盯着干、比学赶超争着干”的解题氛围,全区历史遗留问题正逐步有力化解、有效破解。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在这场与历史的较量中,三元区真心实意纾民怨、解民忧、暖民心,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里,全力以赴、久久为功,以必胜信心、如磐恒心、坚强决心坚定打赢这场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