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见证三元生态之变,变山川绿、天空蓝、河湖清成为常态,变城市、城镇、乡村美美与共、宜居宜业……从麒麟山远眺,沙溪河蜿蜒流淌,穿流于层峦叠翠间,城市楼宇错落点缀,与山水相映成趣。 东牙溪饮用水源地——东牙溪水库(田敏强 摄) 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近年来,三元区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嘱托,紧紧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目标,坚定不移地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改革赋能、绿色发展相协调的新路。 国家森林乡村——小蕉村 (曹建平 摄) 多管齐下 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8月的小蕉村镜湖,波光潋滟,蓝绿交织,风光旖旎。青山、镜湖、水杉、石桥相映成趣,游客流连忘返。 而十几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垃圾场。蜕变,来自三元区各级河长的共同努力:完善流域小生态圈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实施蕉溪省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治理畜禽养殖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造管网治理生活污水……一系列有力举措,使镜湖“颜值”提升,欢声笑语与清波共荡漾。 生态家园 (严文晖 摄) 今年以来,三元区各级河长围绕蕉溪流域开展巡查守护3000余次,解决问题27个,清理垃圾11吨,两项整治方案精准落地,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跃升至Ⅱ类。如今,俯瞰小蕉村全貌,白墙黛瓦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秀雅和美。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底蕴,河湖长制功不可没——10名区级河长、56名乡级河长与88名河道专管员分级联动,形成“区级一月一巡、乡级一周一巡、专管员一日一巡”的常态化巡河机制,搭配专业管护队伍,让每段河道都有人管、管得好。 制度化、规范化治理河湖一直在路上。三元区创新推出的“1123”管护模式,以河长制指挥平台为“中枢大脑”,以沙溪河(城区段)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为“神经节点”,组建专职巡查与专业化管护两支行动队伍,辅以督查、考核、联席会议3项保障机制,构建起“发现—上报—分解—处置—反馈”的闭环流程,更让治水效能节节攀升。 三明台江大桥生态美景 (严文晖 摄) 数字化手段为治水插上智慧翅膀,三元区建成了集河长制、水旱灾害防御、水政三大系统打造的“三网合一”智慧水利平台,各级河长办配备的指挥设备、巡河终端、打捞工具,让河道专管员“手持终端走河道,问题上报一键通”,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让管护效率如虎添翼。 “东牙溪水库的30路‘电子眼’,24小时紧盯水面,违法捕捞、违规垂钓无所遁形,还能联动调节水位。”中村乡综合执法大队干部叶兆毅口中的电子隔离防护项目,是三元区科技治水的缩影。 一幅山水画,越来越动人。三元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交上了一份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答卷——主要流域水质、国(省)控断面Ⅲ类水质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8.9%,全省第一,优级天数居全省前三。 改革赋能 唤醒万重青山活力 八月,万物葱茏。走进三元区台江国有林场,微风阵阵,林海滔滔,青山叠翠,满眼皆绿。 5月14日,台江国有林场发行的林业碳票,获得了价值4.98万元的风险保障,填补了三元区林业碳票价值保险领域的空白。 “林业碳票保险的推出,为投资者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台江国有林场场长林波介绍,林业碳票保险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经营风险,让投资者安心参与到林业碳票项目中,充分盘活森林资源、挖掘经济潜力。 林票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三元区着力深化林票制度改革,去年7月三元区陈大国有林场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第一期以48.8万元顺利成交,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首次实现市场化交易;今年3月首笔地方专项债资金在三元区入场“林票2.0”,城东林场利用地方专项债资金购买4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 一张张林票,让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证券化,成了林农们获得收益权的“定心丸”。目前,三元区累计开发林业碳票3期、项目面积1.58万亩,开发碳减排量5.12万吨。 岩前镇水天一色 (陈广程 摄) 随着改革纵深推进,三元区着力打通林票2.0金融化交易路径,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林票交易,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含金量。 近年来,三元区绿色金融产品“福林贷”进山入林,贷款金额超2.9亿元、惠及林农2483户。充分发挥森林保险“减震器”作用,森林参保面积90%以上,保费达762.81万元,获得理赔886.84万元;投入16.44万元为全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并开出全市首单古树名木综合保险理赔单,相关经验做法被全国绿化委刊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目前,三元区培育高价值森林资源5.6万亩,入选省级林下经济、笋竹精深加工、现代竹业重点县。“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覆盖20个行政村,53%集体林地划拨国有林场经营的林地签订林地使用费按亩按年支付协议,每年助村财增收118万元,茫茫林海成为当地百姓的“聚宝盆”。 逐绿前行 激活富民生态产业 “感觉很舒服,待在这里就不想走了。”日前,来自福州的游客朱女士开车来到莲花峰山麓下的顶太村避暑,享受炎炎夏日中的专属清凉。 中村乡顶太村森林覆盖率87.2%,夏日平均气温约为20摄氏度。多年来,该村依托生态优势,加快农旅融合步伐,顶太学居、云顶餐厅等生态旅游项目先后开放。 “游客可以清晨看山岚缭绕,傍晚赏落日余晖,夜晚枕着虫鸣入睡,真正体验‘居山野、观山景、享山趣、品酒酣’的慢生活。”顶太学居相关负责人谢钰霖介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纳凉避暑、休养身心。 顶太学居 立足好山好水,全力做好“文旅+”文章。三元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三沙生态旅游大道、瑞云山景区提升改造、万寿岩文旅小镇提升、麒麟山整体提升等一批文旅项目加快实施。深化“工业+文旅”“乡村+文旅”模式,举办晚风音乐会、万寿岩音乐荟、格氏栲栲花节、海峡两岸桨板公开赛等活动,焕发文旅业态活力,客流量较2021年增长49.7%。 绿水流金,生态变现。在莘口镇西际村,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徐徐展开。 西际村成片的橘林里,村民正忙着给橘园除草、山地修路平整,为一个月后的丰产做足准备。 村民在分装西际蜜橘。 “皮薄光滑、果肉鲜嫩、多汁化渣……这里的蜜橘特早熟品种9月中下旬开始上市,早熟品种10月上旬便可采摘。”西际村党支部书记余杨炳介绍,西际村土壤肥沃且昼夜温差大,孕育出的蜜橘早熟优质、鲜甜可口,发展多年已形成当地的特色富农产业。 好生态孕育出好产业。自2023年9月首次走进上海展会以来,西际蜜橘通过政府搭台、品牌赋能、模式创新等举措,成功打开上海市场,从零散批发迈向中高端赛道。今年橘树刚进入花期,就被上海客商早早认购。 山水交响处,共富正当时。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三元区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拥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237家、家庭农场361家。“万寿岩”富硒公共品牌及“西际蜜桔”“绿得玺红美人”等三元农产品品牌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助力三元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