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元新闻 > 
共同富裕|三元:补齐设施短板 绘就幸福画卷
2025-08-25 17:17:00  来源:三明日报、城关街道  责任编辑:王思媛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三元区城关街道针对基础设施破旧、地质灾害、山洪内涝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各类民生基础设施项目40余个,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群众的幸福更有支撑,提升辖区综合承载力和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造老旧小区,从忧居转变为优居

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并非来源于轰轰烈烈的大事,更多来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琐事,比如推窗见绿的舒心、有地停车的便捷、有座可憩的唠嗑。

这些城市生活的小确幸从何而来?随着时代变迁,20世纪建成的住宅小区由新到旧。把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惠民实事办好,成了城关街道的重点工作。

走进改造后的芙蓉新村,头顶上的飞线已不存在,小区道路平坦宽阔,停车位规划有序,环境改善的同时,增设休闲廊、儿童微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和公共照明灯,让居民住得更舒心、安心。

芙蓉新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小区道路上空的电线、高压变电器分布混乱。2021年,芙蓉新村开启改造之路,先后投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将电力管线规整、包装后统一埋入地下,同时还对路面展开修复,提升雨污管网,完善室外活动场地及休闲设施。

“改造完的小区焕然一新,我们好像免费搬进了新小区。”居民张清莲笑着说。

2020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城关街道积极宣传解读改造政策,采用入户走访、近邻恳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全面梳理老旧小区存在问题以及居民诉求,将群众“急难愁盼”变成改造“项目清单”。

以硬件升级和安全韧性为目标,城关街道从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小区品质两方面着手,升级管网、雨污分流、强弱电下地、破损道路、透水砖、外立面等硬件,拆除柴火房拓宽公共空间,增设公共照明、安防系统让居住更安全,新增停车位、停车棚、纳凉点、健身设施、花池等,老旧小区“穿新衣”“焕新生”,从令人忧居的“老破小”蝶变为优居的理想家园。

改造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居民群众的诉求,城关街道多次组织代建、施工、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因地制宜提出解决和优化方案,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据统计,街道辖区内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4个,占辖区老旧小区总数的95%,惠及17800余户居民,辖区面貌焕然一新,老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紧盯地灾隐患,筑牢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墙”

曾经,城关街道辖区受地形影响,高陡边坡、沿山小区等部分区域饱受地质灾害隐患的困扰,滑坡、崩塌等风险隐患时刻笼罩在居民生活担忧之中。

坐落于新亭路至东泉新村一带的楼房,多为自建房、边坡房,房基土层较松,且坡面土体裸露,受强降雨影响,易发生滑坡、崩塌,威胁着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城关街道通过全面排查,将新亭路270号、新亭路200号、道山路9号、长坑新村八排12号、东泉新村三十一排2号等5处纳入整治,向上申请项目资金,通过削坡、建设挡墙、锚喷支护、截排水沟、喷播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预防潜在隐患。

除此之外,山水御园片区居民的生活也因地灾隐患治理悄然发生改变。城关街道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经过多次与区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等部门有效沟通,对文笔山东侧后山实施综合治理,对山水御园后山排土场进行稳定性勘察及监测,引入稳定性评价及监测服务,建起了地质灾害的防护墙,让居民吃下“定心丸”。

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更需格外专注,切实解决。

防范胜于救灾的警钟,长鸣耳畔,一项项地质隐患治理项目和举措落地,是城关街道对抗突发、群发地质灾害隐患的“重拳出击”。在群防群治工作中,街道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御方案,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同时,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盯紧汛期,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易发泥石流冲沟,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第一时间精准发现、高效处置。

2022年以来,城关街道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整治,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约2200万元,实施5个地灾治理工程及稳定性评价监测项目,消除隐患点9个,辖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均已消除,昔日的滑坡、崩塌等威胁不复存在,灾害防御能力得以提升,人民群众更加“安居”。

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更有韧性

三元这座小城,依山而建、因水而兴,独特的地形地貌,海绵城市建设更要遵循“量体裁衣”思路。城关街道是老城区,长期面临雨污混流、管网老化、排水空白等“城市病”,一旦遇到暴雨极端天气,内涝积水频发,“住在这里要买条船”成了居民无奈的调侃。

针对不同区域的排水问题及生态需求,街道以“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为原则,因地制宜破解治理难题,打造韧性城市新标杆。

近年来,一到雨季,山洪下排,排水管网承载不足,时常出现内涝现象,对群众日常生活及出行安全造成影响。

4月24日,短时强降雨天气突袭引发山水御园及东泉新村片区后山山洪。这次山洪不仅让附近的居民寸步难行,洪水更是涌入了市区主干道,致使新市南路多处点位内涝积水,往来车辆和行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排内涝,刻不容缓。5月初,针对该片区后山汛期山洪、内涝的问题,市城管局紧急拨付治理资金,街道迅速招标并开展项目可研编制、设计、预算等前期工作,邀请市海绵中心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和技术指导,结合周边群众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设计方案,推进山洪防治工程开工建设。

相关施工单位采取“源头滞渗减排、山腰截洪导流、末端调蓄分洪”三级防控体系,通过科学规划排水路径,有效疏导山洪,降低内涝风险,系统性提升排水能力。

7月初项目完工后,再逢暴雨天气,山水御园及东泉新村片区后山路面已不见了黄泥河水。山洪防治工程效果立竿见影,长期困扰群众的山洪内涝问题终于解决,惠及片区数千名居民。

“每逢下雨,鞋都要湿几双。现在重新铺设了管网,再也不用担心内涝了。”东泉新村片区后山居民邓生旺感慨,道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的民生企盼。

海绵生态福利正铺得越来越广。脚下透水铺装与葱郁绿植交相辉映,下凹式绿地绿叶鲜花生机盎然,居民小区成为会“喝水”的绿色“海绵体”,这些浸润着生态文明的转变,让城市民生的温度,在市民漫步口袋公园的从容步履里逐渐升温。

当前,中山公园片区排涝泵站配套管网工程一期已完成,二期正有序推进施工,同时,城关街道口袋公园海绵提升项目、城关街道人行道海绵化改造项目等6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待项目完工后,将改善辖区内涝风险和山洪隐患,保障道路通畅和居民出行安全,还能提高水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让三元区发展的韧性更加强劲。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10045 中文域名:中共三明市三元区委宣传部.政务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