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渔塘溪,溪水便映着岸边的芦苇荡缓缓流淌,偶有水鸟掠过水面,一幅景美岸绿的生态画面尽收眼底。 “经过治理,溪水越来越清,岸边的景色也更好了,现在我常来附近走,吹吹河风、看看风景!” 望着眼前澄澈的溪流,家住渔塘溪沿岸的居民张伟强笑着说。 水清岸绿的景致,并非浑然天成,背后是三元区以“晒水、议水、评水”机制深耕河湖治理的扎实行动。 去年以来,三元区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河湖长制要求,在三明市2024年1号河长令基础上,由区党政双河长签发区级1号河湖长令,同步印发《三元区深化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将“三水”机制细化到流域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层层压实责任,合力推动机制从“纸上”落到“水里”。 三元区副区长、常务副河长詹先辉始终坚守“一月一巡察,一月一会商”的履职准则,定期对辖区流域进行巡察,协调解决流域治理工作。“‘晒水、议水、评水’机制既是市委、市政府在河长制工作机制提升上的重要部署,也是流域管护方法的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三元区进一步深化、细化机制运用,在护河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詹先辉说。 在具体实践中,三元区在全市率先将饮用水水源水质纳入“晒水”范围,国省控断面、乡镇交接断面的水质数据每月通过LED大屏向群众公开,同时一并“亮晒”河湖“四乱”整治进展情况,让水质数据“晒太阳”、接受群众监督。 为找准渔塘溪的“病根”,三元区水利部门周密部署,从2024年10月至今,累计开展7次水质监测,区生态环境部门同步监测6次,最终精准锁定“总磷均值约0.14,超Ⅱ类水0.4倍”的核心问题,为靶向治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光晒出问题还不够,关键要议出对策、议出行动。 “三水”机制实施以来,三元区在全市率先推行“现场议水”,区级河长多次带领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人,前往渔塘溪的污染点现场办公,累计开展11次现场议水会,当场分解治水任务、明确治理责任。 为守护潺潺碧水,三元区多管齐下,针对流域内21家规模化养殖企业,重点指导11 家靠山林灌溉处置废水的企业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破解 “旱时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 的难题。同时,对沿岸18家涉污企业开展排污提标改造,规范6个入河排口管理。此外,全面整治46处散养点,通过划定禁养区、推广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减少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排,从源头降低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治水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需要刚性约束。 眼下,三元区将国省控断面水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年度工作考评,每季度对照“养殖污染治理是否达标、工业排污是否合规、散养点是否清零”等指标逐项打分。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三元区及时提醒、通报,正是这份刚性约束,倒逼属地乡镇及相关部门常态化上门指导养殖企业,推动涉污企业主动投入资金升级处理设施,保障机制落地见效。 机制发力,成效立显。如今,渔塘溪渡头坪省控水质断面已从Ⅲ类水提升至Ⅱ类水,蕉溪乡镇交接断面也从Ⅲ类水以下跃升至Ⅱ类水。这一湾碧水,既是三元区全力落实“三水”机制的成效,更是递到居民手中的一份暖心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