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花落三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入选全国首批精神文明建设口述史编撰试点……“十四五”期间,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捷报频传。这座被誉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旗帜与典范”的城市,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共建联创”的探索起步,到“满意在三明”的品牌深耕,再到“好人建设”的内涵升级,三明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更为这座文明之城校准了新征程的前进航向,让“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机。 从“满意”到“点赞”:文明温度融入城市肌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中。 在三元区洋溪镇新街村,看着义剪志愿者熟练地为老伴黄阿土理发,64岁的村民张武英满是感慨:“以前我随便给他剪,他总嫌不好看,现在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真是太方便了!”
三元区洋溪镇爱心义剪(图源:文明三明) 这个社区的定期义剪,是三明庞大志愿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全市近7800支志愿服务队、超38万名志愿者常态化活跃在城乡角落,构筑起“专职+兼职+群众”的文明实践“朋友圈”。 科技赋能让文明创建更“聪明”。三明创新打造“e三明+11个县级融媒+1.2万网格群”的网络治理矩阵,16.4万件群众诉求实现“24小时不打烊”响应,办结满意率高达99.57%;“明心通”一站式解纷平台上线AI助手“明小安”,提供超10万次法律咨询服务,让群众“指尖办事、掌上维权”成为现实。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指尖一点就能解决!”三元区绿岩新村居民张靖指着楼下新装的智能充电桩称赞。曾经令人心慌的“空中蛛网”,已被安全便捷的公共设施取代。 三明以积分量化文明行为,将志愿服务、文明出行、垃圾分类等正向行为转化为可积累积分,同步建立积分应用激励机制,把积分与子女入学、信用贷款、公共服务优待等民生事项紧密挂钩,让文明价值看得见。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发放“文明贷”2306户,授信总额达4.05亿元,切实降低文明市民融资成本;4092名志愿者子女享受入学加分政策,充分彰显文明激励导向,推动形成人人践行文明、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漫步三元区红杏商场,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墙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映入眼帘。市民文明观察团成员周雷新欣喜地说:“市场管理持续有力,购物体验好多了!”这支观察团已成为擦亮“满意在三明”品牌的重要力量,其做法在中宣部《宣传工作》刊发推广。 五年来,三明共慰问帮扶道德典范506人,发放道德典范礼遇卡二批次700余张,开展巡回宣讲135场,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全市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县城)2个、文明村镇32个、文明单位38个、文明家庭5户、文明校园5所。在全省文明城市模拟测评中,市民知晓率、满意度分别高达98%、97.7%。百姓脸上的笑容,正成为“满意在三明”品牌最温暖的注脚。 从“一域”到“全域”:城乡文明交响共鸣 文明新风的培育,既要塑城市之形,更需铸乡村之魂。三明以“城乡一体”为笔,绘就文明共生的壮美画卷。 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的蝶变,提供了生动答案。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赌博成风的“问题村”。转机始于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带领村民,从朱子文化中汲取智慧,推行“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
农民乐队正练习“村歌”(吴振湖/摄) 如今夜幕降临,村民广场的“半山夜话”准时开场。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男女老少围坐,聊家常里短,赞村庄新貌。“新知青艺社”的年轻人用画笔和吉他,为古村注入青春活力。 “以前晚上黑灯瞎火,只能窝在家里。现在活动多得看不过来!”村民陈名森一语中的。文明乡风催生发展动能,860多名外出村民中,超800人返乡创业。半山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从负债累累跃升至2024年的55.33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蝶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半山村的实践,是三明推动城乡文明一体建设的生动缩影。全市深入挖掘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出30条“文脉循迹·明礼三明”文明实践精品线路。同时,创新“文明实践+祠堂文化”模式,将清流、宁化等地的古老祠堂转化为文化集散与基层善治的新阵地。 自“文明有象·明礼三明人”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三明紧扣“洁净、出行、餐饮、言行、游玩、上网、养宠、习俗”八大礼序系统推进:市城管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200余场,构建养犬管理全链条;市交通局将439辆出租车打造成流动宣传站;市教育局开展“我是校园食品安全守护人”体验活动,邀请1844名各界代表参与监督。 现下,全市已有1737个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42个婚俗改革试点有效破除了陈规陋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城乡文明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纵深拓展,绘就出一幅绚丽的乡村振兴文明画卷。 从“活动”到“信仰”:文明实践浸润人心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从“一阵风”的活动,转化为支撑群众日常的“内在信仰”?三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血脉。 三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红心向党 薪火相传”主题活动,通过党史故事宣讲、党章学习小课堂、书记上党课等形式,引导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永不褪色的红,是三明最鲜明的底色。在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队翻山越岭,把红色宣讲、政策科普、书写家训等“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让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是我们的责任”,志愿者的心声道出了文明实践的初心。
文艺志愿服务队将“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池永定 摄) 如今,“艺术点亮乡村”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远山三人行”点亮130余个偏远高山村的“文化星火”,“文化特派员”打通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三明聚焦群众需求,将文明实践触角延伸至公园、银行、景区,打造7068个“不设墙”的实践阵地,建成泰宁“百福馆”等91个特色点位,累计开展活动2.65万场,培育出“街角遇见‘她’”“共享奶奶”“中医夜市”等一批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三元《艺术点亮三元》、尤溪《创新文化特派、开启文明新篇》、大田《“不送彩礼送保障”为爱减负》3个案例入选全省文明实践创新案例,见证着三明文明实践的深度探索。 5年间,“道德典范宣讲团”“五讲四美”“明姐姐故事会”“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等队伍下沉基层宣讲,开展活动8000余场,覆盖群众近百万人,让群众知晓“陈规陋习”也会成为“违法行为”。“夏季送清凉”“爱心送考”“文明见行动 满意在三明”等活动温暖不间断。文明,正从外在的规范行动,逐渐内化为市民的自觉信念,成为支撑三明发展的最深沉的力量。 立于“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节点,纵观三明文明之路: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发轫,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化,载体在变,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一以贯之。这片精神文明的热土,正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激扬饱满热情,笃行务实举措,让文明之花绚烂绽放,让文明薪火永续流传,为中国式现代化三明实践谱写更加璀璨的文明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