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红色三元
西际:高山上的红色交通线
2016-10-25 08:54:00  来源:  责任编辑:伍燕芹  

 

西际村树德堂

 

余安遇老人在介绍树德堂里的西际村文史展板。

 

余宁助客栈旧址

 

树德堂碑刻简介

●本报三元记者站 杨开长 邱祯露 张倩茹 文/图

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村后,有一处旧祠堂“树德堂”。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地下党的红色交通中转站。

当年,西际村成为红军情报传递、信息联络、紧急物资输送的重要中转站,西际村民运送中央苏区急缺的食盐等物资、协助红军追击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封锁围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90多岁的余安遇老人至今还记得父辈讲过的故事。

打铁铺点燃星星之火

西际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柑桔村。这个高山村,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当年这可是热闹之地,商户往来不断,村里有一家不起眼的打铁铺,主人外号“武斗士”,是位年轻人,来自江西。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莘口设有重兵,追捕红军、地下党,白军不时搔扰西际村,村民人人自危,当地白色恐怖气氛凝重。

1933年春节,“武斗士”回老家江西瑞金过年,回来时带回一个神秘的客人。

来者是“武斗士”的二舅,他像是个生意人,事实上,他是来自江西中央苏区红九团的一名连长。

余安遇老人介绍说:“‘武斗士’过年时返回老家,带去一些盐,没想到,身为红军连长的二舅看到盐非常激动,把盐巴当成了宝贝。”

原来,蒋介石围剿红军连连失利,为给中央苏区施压,竟实施经济封锁政策,对全国食盐开展垄断手段,造成食盐紧缺,价格居高不下,中央苏区食盐供应不上,不但战士们身体、战斗力受到影响,伤兵也不能及时用盐水消毒,只能用清水擦拭,百姓生活也大受影响。在苏区,食盐已不仅是一种调味料,更是军民的救命之物。

虽然自家也非常缺盐,但二舅只留了一小部分,其余的上交部队。

二舅与“武斗士”彻夜长谈,发现他是位热血青年,就给他讲述了白军欺压百姓,红军为人民而战的故事,讲革命道理,鼓励他加入红军,为革命出力。“武斗士”深受启发,决定听从舅舅的安排。他们分析西际地处明溪、宁化、大田等地交界处,离莘口近,往返商户多,于是决定一同在这成立红色革命物资中转站。

他俩偷偷回到西际村,白天装扮成村民货郎,到邻居家走走,了解情况,晚上秘密组织贫苦农民,传播革命思想。

“武斗士”的好朋友余宁助首先被动员参加革命。余宁助是本地人,人缘好、口碑好,他生活贫苦,平日受地主土豪欺负,压了一肚子火,一听说闹革命,立即答应。于是,余宁助成为西际最早的党员。

客栈祠堂织成红色交通线

很快,他们建立了革命秘密会点“余宁助客栈”。表面上看,这是供商人住宿的客栈,其实是收容被白军追击的红军战士。小客栈还暗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开辟出一条红色物资交通路线,以便持续为中央苏区供应急需物资。

二舅因为工作需要,在西际待了几天,就匆匆返回江西。西际村的重担完全落在“武斗士”和余宁助身上。

此时,西际村还没有党组织,交通线仅靠个别党员和革命群众显然不行。发动群众成了当务之急。

还好这里群众基础好,交通站成立前,红军曾帮助村民打土豪、分田地。经余宁助和“武斗士”四处发动,余和顺、余颜柱等有志之士加入革命行列,成立秘密农会,开展抗租抗粮斗争。

“武斗士”的二舅回部队,向上级汇报后,领导很高兴,认为这将缓解中央苏区食盐紧缺问题,于是多次派出党员骨干到西际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辟新的物资储备站。

西际村深处的祠堂“树德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这里被革命志士选为物资储备站,食盐、布匹等物资偷偷藏在此处。

西际村不产盐,就从永安、德化等地购买,囤于树德堂。当时大路都有国民党军驻守,只能从小路走。余安遇老人说:“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事,山上到处是土匪,必须要有十个以上的青壮年才敢上路。”为了避开国民党追查,一开始,村民将光洋掏空,将盐装进光洋里用袋子绑在身上,然后翻山越岭,后来发现光洋招土匪,又将光洋放置在掏空的拐棍里,拎着拐棍上路。

盐被运输到靠近明溪的一座山上,红军派人来领。余安遇老人回忆说:“一般都比较顺利,不过也有惊险的时候。通常在山上等上十天就会有人来,但有一次等了整整十天,接应的人还没有出现。白军到处查,山上都是土匪,多等一刻就多一点生命危险,送盐的人都很害怕,商量着要不回去吧,但又实在心疼苏区的红军没有盐吃,又商量要不再等等吧。”好在有惊无险,在第十六天,接应的人终于出现了,“运送食盐的村民都松了一口气”。

端掉渡口的敌穴

交通站虽然注意保密工作,但国民党特务还是发现了这里的秘密。当时大土匪卢兴邦驻守莘口,对此非常重视,派出堂弟卢兴木,带领一个连进驻渡口,加强对渡口的控制和封锁,并沿着沙县至永安交通线巡逻。

这些白军军纪极差,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强取豪夺,附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红军游击队一直寻找时机为民除害,打通交通线。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1934年9月23日中秋节,红军游击队决定中午时分突袭国民党兵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游击队一面准备战斗,一面派人去找红军西际村地下联络员余宁助,叫他带领西际村群众来支援。临近中午时,余宁助带着西际村群众扛着土炮、鸟铳赶来了。中午时分,大家悄悄下山,在渡口附近的山上埋伏着。国民党兵浑然不知,聚在兵营内操场“加餐”大吃大喝。下午两点多,白军有的喝得东倒西歪,有的还在猜拳喝酒,只有白军连长卢兴木还保持着警惕,手握冲锋枪站在岗哨上。见时机差不多,红军首长指挥游击队和群众把白军兵营包围起来,另外派余宁助对付卢兴木。余宁助化装成走亲戚的农民,提着装有米酒、公鸡、月饼等礼品的篮子走到渡口,大声叫着:“过渡啊!渡船开过来呀!”卢兴木走过来,抓住篮子就要抢走。余宁助装着不肯。

余安遇老人介绍说:“余宁助小时候学过杂耍,会功夫,有胆识有谋略。”

余宁助把篮子往地下一放,待卢兴木弯腰去拿篮子时,余宁助猛扑过去,把卢兴木摁在地上,夺下枪,同时招呼红军游击队赶快进攻,西际村群众发射土炮,没有被打死的白军官兵纷纷跪在地上,双手举着枪投降。红军游击队打扫战场后,对俘虏进行了教育,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只有白军连长卢兴木一人顽固不化,坚持反动立场不肯投降,被红军当场枪毙了。红军游击队放火烧毁了国民党兵营,带着战利品,告别乡亲们,返回中央苏区。

红色祠堂留住传奇

西际村民支援红军,遭到了白军的报复。当年村里曾被白军空袭,幸运的是树德堂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余安遇老人说:“当年也不知是谁向白军告密,说西际村和红军是一伙,蒋介石派飞机来炸。”特务将毛竹编成当地人用来晒谷子的席,铺在路上,用石灰打上箭号,飞机在空中飞,很容易看到,白军一阵狂轰滥炸,一枚“硫磺弹”落在村里燃烧了三天三夜,村民们吓坏了,四处逃跑。所幸轰炸并没有造成大的伤亡。

如今,树德堂里陈列着西际村的革命往事介绍,成为村民教育后人的“红色阵地”。

编 辑:伍燕芹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393106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