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或是肢体残疾,或是智力残疾,在世俗的眼光里,他们不健全、有缺陷。可是在这儿,他们只有欢笑,没有眼泪,只有尊重,没有歧视,只有呵护,没有嫌弃,这个地方就是梅列区“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
1月20日三明市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梅列区,采访了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刚到中心门口就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原来“孩子们”正在活动室跟着保育员和志愿者做游戏,看似简单的抬腿、侧身,“孩子们”却是东倒西歪,笑声不断。 孩子们在“乐源”做游戏 叶景宁给记者表演唱歌 听中心现任负责人黄碧萍介绍,目前中心有25个智力残疾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已经48岁。他们每天早上9点左右来到“乐源”,然后一起学绕口令、学手工编织、参加体育锻炼、学唱歌或做游戏。看似简单的内容,对这群“孩子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在“乐源”工作者和志愿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们走出家庭,走出封闭的空间,并且有了各种才艺,唱歌、背千字文、唐诗、绕口令等,他们甚至还能登台表演,2016年10月27日,黄碧萍带着11个“特殊孩子”到梅列区福音堂参加演出,他们表演的手语节目《感恩的心》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还有他们的手工作品也在社区超市爱心义卖区展出销售,其中张继超的画作已能卖出……
孩子们的作品 据黄碧萍介绍,中心的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残疾人托养公益机构“福乐家园”, 10年来,创始人王毅大姐带着“孩子们”四处搬迁,最困难的时候,她四处借钱垫付房租、工资等费用,虽然艰难,可是从来没想过放弃。 经过多次辗转 ,“福乐家园 ”更名为“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 ”,在社会的关心帮助下,终于在梅列区乾龙社区服务中心落户。目前, “ 乐源 ” 场地是社区无偿提供,财物是爱心人士捐赠,志愿者们会常来陪伴,市、区残联也在为乐源积极筹款。
黄碧萍介绍“乐源 家庭社会服务中心 ”的发展 黄碧萍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孩子们 常常在 她毫无防备 时 扑过来 , 露出 的张张 真诚笑脸, 真令她惊喜。他们不再自闭,他们开始学习, 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让她感到很欣慰、自豪,很有成就感。 为了这群“特殊孩子”的成长, 让她感动的事太多太多,最让她震动的是中心的周阿姨和姚阿姨现已是 70左右的年龄了,她们从中心成立至今,十年来无怨无悔照顾这群“孩子”,不求回报。中心困难时,一分工资都发不出,可阿姨们没一句怨言,只说:“没事,习惯了,孩子们愿意来这儿就行”。 听着 黄碧萍 朴实却感人的话语 ,浓浓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让我们对这群兢兢业业、不求回报,以助人为快乐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说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上帝不小心把你的一扇门关上,就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孩子们在中心里学习,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的无偿帮助,虽然只是一件件小事,可是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多一个人的关心帮助,孩子们就能多感受一点温暖阳光,让我们一起帮“孩子们”早日找到那扇窗并打开它吧。 (郑新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