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臂张开,一只脚抬起,现在,我们是一棵树。”1月19日,“温暖中国”三明市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记者们走进梅列区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保育老师和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平常人看来极其简单的动作,“孩子们”动作却显得那么的不协调,需要老师和志愿者一遍又一遍的指导。 孩子们在“乐源”做游戏 “这些孩子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已经48岁。”一旁的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主任黄碧萍介绍道,说他们都是孩子,是因为他们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是智力上却如同五六岁的孩子,都是一群需要呵护的、长不大的孩子。 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位于梅列区乾龙新村366幢乾龙社区居委会内,这个由25个孩子和四个工作人员组成的大家庭,每天都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每天早上9点左右,这些孩子就会陆续来到“乐源”,然后一起学绕口令、学手工编织、参加体育锻炼、学唱歌或做游戏。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才艺,有的会唱歌,有的会背千字文,有的会背唐诗,有的会读绕口令……”说起孩子们的优点,黄碧萍滔滔不绝。 “大家好。”正说间,一个孩子走向记者们,向我们问好。 叶景宁给记者表演唱歌 “他叫叶景宁,是个人来疯,特别喜欢唱歌。”黄碧萍向我们介绍,“来,景宁,给大家唱首歌。” “好!”说来就来,叶景宁就在人群中大方地唱了起来,“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歌声比不上专业歌手,但他的朴实的演出却打动了我们,在场的记者们情不自禁为他打起了拍子。看到大家都喜欢他的歌,叶景宁唱得也更加卖力。 “乐源,顾名思义,就是快乐的源泉。”黄碧萍这样解释她们这个机构的名字。 然而,一路走来,乐源遇到的困境却一点也不少。 “最先开始遇到的是活动场地的问题。”黄碧萍说,由于她们是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并没有向孩子们收费,因此,能够找到一块免费使用的场地是她们能够维持运转的最基本要素。 从她们的前身“福乐家园”2006年成立以来,她们就在不停的转换场地,这些年,相继转换四个活动场所。最严重的时候,创始人王毅大姐用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才让乐源能够维持至今。 2015年,在梅列区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乾龙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乾龙社区无偿提供场地,且不用缴纳水电费。乐源搬进乾龙社区活动中心,在这片风景优美的小区落了脚,扎了根。
黄碧萍介绍“乐源家庭社会服务中心”的发展 紧随其来的是师资和活动经费的不足。 “除了每个孩子每天10元的伙食费外,我们不向家长收其他任何费用。”黄碧萍说。但“乐源”的开支却不小,比如,聘请老师、买教学用具等等。 “中心的两位阿姨,早在2006年,就在这个大家庭里,从最开始一个月五六百元工资,到现在也不过一千块,而且我们还会时不时的拖欠。”说道这里,黄碧萍也颇为无奈。很感激的是两位阿姨却毫无怨言,像对待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对待这群孩子。 “政府每年会给在‘乐源’里的每位年满16周岁的智障者补助5000元,但这笔补贴要在年底才能拿到。”黄碧萍说,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目前最需要的是志愿者。”说到乐源的现状,黄碧萍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能够加入,教授孩子们一些职业技能,能够让这些孩子们赚一些零花钱,让他们知道他们也能凭借劳动获得收入,他们就会非常地开心。(黄舒祥) 编辑:郑新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