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搬出窑洞迎新生——山西阳高县脱贫纪实
2018-11-20 14:55:1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郑新凤  

新华社太原11月19日电(记者于振海、刘扬涛)冬日的阳光洒在山西阳高县众合移民新村,一派崭新气象。

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村民杨吉满心欢喜,在窑洞里住了一辈子的他没想到,有一天能搬出“穷沟沟”,住进梦寐以求的“金窝窝”。

处在黄土高原北部的阳高县地形多山、沟壑纵横,全县有4万多贫困人口,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杨吉过去所住的村子叫“十九梁”,被称为从明长城守口堡数起的第十九道山梁。村里自然条件恶劣,“村在山头住,地无一亩平”。

近年来,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阳高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1.6万山区贫困人口施行易地移民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杨吉和其他村民走出窑洞,搬进了山下的新居。

住在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新房里,杨吉感慨:“今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屋子漏水、冬天没有暖气了。”他说,这3间大瓦房,自己一共才花了不到1万块钱,“做了一辈子住新房的美梦,最后政府给办成了。”

除了易地移民搬迁,阳高县近年来还在农村大兴水利,对3万间农村危房进行了改造。如今,全县249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所有百姓都告别了世世代代住窑洞的历史。

挪出了穷窝,还得有事干、能增收。阳高县委书记冯晓雷介绍,县里按照“搬迁未动,产业先行”的思路,在移民安置点同步配套产业扶贫项目,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打造设施蔬菜、林药套种、旱地小杂粮、黄花等产业园区,让搬迁户吃上“定心丸”。

“住在山上种玉米,搬到山下种辣椒,收入天上地下。”花苑新村易地搬迁户康巨英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过去他在山上种着3亩玉米,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如今自己在政府盖的大棚里种上了辣椒,一年至少赚7000元。

走进古城镇的山西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专区,满眼的西门塔尔牛在悠闲地吃草。这些牛不仅是企业的宝贝,更是贫困户的“银行”。该镇利用扶贫资金购置了258头牛,由企业托养代管,贫困户每人每年都可以得到分红。“风险企业担,红利可翻番,本金永远在,项目持续转。”村民们说,这样养牛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产业。

产业扶贫的红利在阳高释放。记者了解,目前全县12个乡镇已建成9个设施蔬菜园、5个千亩杏果经济林、2个千亩黄花产业园、6个千亩中药基地,发展特色养殖1.2万头、旱作农业2万亩,实现了“一户一栋棚,一人一亩杏”的目标。

为了保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阳高县还在全部118个贫困村实现了基层干部“入户工作”全覆盖,保证党员干部随时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打通群众帮扶的最后一公里。

“从今天起,我就是真正的阳高人了。”龙堡村贫困户曹爱义的老伴谢俊青来自湖北,20多年来由于各种条件制约,老人的户口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无法享受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

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了解到这一状况后,多次与湖北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并陪同老人远赴湖北办理相关证明,终于为他上了户口。谢俊青说,干部入户不仅解决了困扰自己几十年的大难题,而且让他感到了“家的温暖”。

阳高县县长丁国华说,在易地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干部“入户工作法”等多措并举下,阳高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1%下降到了目前的4.9%,剩余的39个贫困村、1.01万贫困人口将按计划在今年内全部实现脱贫。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10045 中文域名:中共三明市三元区委宣传部.政务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