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理论热评 > 
新华网评:让移风易俗更多体现群众真实意愿
2019-02-28 09:48:2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郑新凤  

杨瑞兵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在谈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文件特别提到,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针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整治过程中,缺乏实事求是的思考,“一刀切”、一“堵”了之,没有给群众理解、落实政策的“过渡期”“适应期”,导致群众不买账,甚至引起争议,让美好初衷变成了矛盾点。意见的公布,为治理不良社会风气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障,意义重大。

不良社会风气成因复杂,移风易俗不可能朝夕可成,需要一个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谋划好移风易俗的路线图,还要抓好移风易俗的着力点,比如:

找准“痛点”,对症下药破除陈规陋习。有人说,“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长期以来,婚丧嫁娶宴请,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弄得人人苦不堪言。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婚丧嫁娶支出已经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人人反对、人人痛恨,却又被裹挟着,只能照办。分析其中,面子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面子又折射出认识上的偏差。为此,我们不遗余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用新时代新文化的号召力,引领农民认清陈规陋习的本质,不让“面子”成为他们的负担。

抓住“节点”,发挥党员干部引领示范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政风对民风有着直接而强大的影响力。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群众看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容易助长社会上的铺张攀比之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会促进务实勤俭之风的形成。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风,特别是在重要时间节点,比如春节、中秋等,做好移风易俗的引领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移歪风、易陋俗、立新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美好社会风尚,我们还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大地绽放。(作者单位为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工委)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