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巫瑞万 有人说,很难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果真如此吗?三元区岩前镇让垃圾分类各尽其用的做法,正成为当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镇振兴的文明新风尚。 有好的配套设施 垃圾看似小事,但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村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岩前镇曾经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所苦恼。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的加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要想一时彻底改变村民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不太可能。岩前镇从实际出发,采取政企合作的办法,与千禧环保科技(三明)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镇里负责配套相关设施。 在沿街的人行道上,每隔50米左右,放置了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它垃圾)。这些垃圾主要靠村民自觉投放。 农户和酒店餐馆、某实践基地、学校、镇直单位食堂的餐厨垃圾(泔水),镇里均配发了大小不同的塑料桶,进行收集。同时,于去年底,专门投资建设了生态资源处理中心,添置了具有专利产权的先进的有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系统。 有可行的收集办法 千禧环保科技(三明)有限公司指派两人,在村内每天早晚两次挨家挨户收集泔水,按量进行积分记录,并把泔水运到该中心,进行生化处理。 为了鼓励村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镇里与该公司联合出台了可量化的《垃圾分类积分制奖励办法》。这个积分标准,会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村民对照积分标准,随时可换取自选的生活用品。下一步,他们还将考虑,推行村民以积分标准,领取相应补助金。 “家里几乎每个月,都要花钱买抽纸、洗衣粉、牙膏等这些生活用品。现在好了,可以多积些积分兑现不同的东西,一举两得。”说起积分制的好处,村民罗翠华特高兴。 有先进的设备处理流程 4月25日上午,记者在岩前镇生态资源化处理中心看到一台组合式设备。 岩前镇党委组织委员汤明辉说,镇里利用这台设备,就是以“干湿分离”为重点,把厨餐垃圾、有机垃圾(废弃油脂)和有害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具体地说,有机垃圾进入生物发酵系统,固体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好氧发酵,产物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园区绿化,或经过进一步深加工制成有机复混肥。 记者在机器的一个出肥窗口小平台上,看到呈紫灰色粉末状的有机肥,其下就依序摆放着四个装有有机肥的编织袋。而在相距5米左右的石柱旁,摆放着装有分离出来的生物油油桶。 “这是一个比较小型的垃圾处理器,它运行时,会否发出臭味?”记者心中发疑。 “发酵段产生的废气进入生物除臭系统后排放。”汤明辉的回答,让记者释疑。 在采访中,记者随机采访了11位路过该中心的岩前镇的村民。他们说,这个中心处理垃圾快半年了,没有闻到有异味飘出来。 由于该中心还在试运行阶段,目前每天生产出来的有机肥仅35公斤左右,但已有200余农户在试用这个有机肥。这些农户反映,肥效不比化肥差。 最早开始试用有机肥的村民罗美英说:“以前家里的泔水没地方倒,只好让它从灶台水池里流走。现在千禧公司派人到家里来收集泔水,还可以兑换积分,拿到自己用得着的东西,这很好呀!另外,现在还能免费试用这个中心生产出来的有机肥,这也是垃圾分类的好处。原来家里房前屋后种些菜大都用化肥,现在我用的全是中心的有机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