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凤清 刘岩松 “震撼!”11月11日,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岩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张清艳用这两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当天上午8时,她和同伴才从龙岩搭乘动车出发,参加在三明启动的“三明(龙岩)风景其实很近”联合采风活动。相距不足7个小时,这已是联合采风团在三明的第四站行程。 三明风景,真的很近!当天下午,张清艳跟随联合采风团来到三元区,先后到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和万寿岩文化遗址进行采访。从“格氏栲林,世界之最”到“南方周口店”,年轻的记者感受到来自自然与人文两个维度的极大触动。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在初冬午后的暖阳中走进格氏栲,别样的惬意充盈在游人的心头。就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林博会上,三元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被评为“三明市十佳森林康养基地”。 对于来自相邻兄弟市龙岩的记者而言,绿色并不稀奇,但是眼前这片面积达1120公顷的格氏栲林却显得格外别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格氏栲天然纯林区。格氏栲树的形态本就独特,树冠常年浓绿、冠幅庞大、连片成林、遮天蔽日,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 “为何独独三明能存下如此大面积的栲树林?”记者们急于探寻“世界之最”背后的缘由。 负责讲解的小余解释道,这片格氏栲林得以完整保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栲树枝干的质地尤为坚硬,一般刀劈斧砍往往“吃力不讨好”,所以在生产条件较落后的年代,这片栲林也就“躲”过了成片的砍伐。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科学的保护。1958年,我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考察三明格氏栲,建议予以保护。1960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其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格氏栲林得到了完整的保护。 在被誉为“闽人之源”的万寿岩遗址,关于“保护”的故事更加动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原本是一处采矿点,面临着挖掘机和炸药包的威胁。”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朱凯介绍,“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先后作出两次重要批示,使得这一宝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掘,将古人类在福建的活动时间提早到了18.5万年前。在位于山脚的船帆洞内,距今4万年、面积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引起了龙岩记者们的好奇。“这相当于古人类的‘室内装修’。”朱凯的解说,让大家啧啧称奇。齐整的地块、平铺的鹅卵石、两旁带有人工痕迹的排水沟槽、平地上散落着的石制工具……这一考古发现,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即便在全世界也极为罕见。人类智慧的光芒,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及至走进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大家仿佛走进一条时光隧道,远古的遗响,不绝于耳。“我一定要做好报道,让更多龙岩人走进三明,近距离感受这种震撼。”张清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