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三明新闻 > 
老建设者的“三明情怀”
——访参加回乡联谊活动的原三明纺织厂退休职工
2019-12-02 09:33:03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郑新凤  

●本报记者卢素平

“我们那会儿都是人工操作,特别费力,现在很多活儿自动化了,厉害!”11月30日,在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73岁老人余文梅目睹了新设备的“风采”,很是感慨。

时光回溯至1970年,年仅24岁的上海人余文梅,随厂迁入三明支援建设。在三明纺织厂,她是细纱车间的一名女工。整整25年,她的岁月在一根根细纱上沉淀。

1995年,余文梅退休后返回上海。从此,三明这座小城,藏在了她记忆深处。再回三明看看,成了她心底最深的渴盼。上月,我市组织在沪“小三线”三明建设者回乡联谊活动,余文梅踊跃报名,成为了118名参加联谊活动的人员之一。

三明与上海,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特殊感情?1970年,原上海市国营第26棉纺织印染厂纺织车间迁到三明,创办了三明纺织厂。当年,千余名上海职工,随厂迁入三明工作和生活。他们,把青春抛洒在了三明这片热土。返乡后,三明成了这批人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

这场阔别多年后的相聚,让老建设者们感触良多。“当年纺织厂的厂房和宿舍是新建的,许多设备从上海运来,工人们很辛苦。”看着新厂的机器设备如此“高大上”,余文梅的丈夫钱斌,忍不住回忆起了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

三明纺织厂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而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改制、资产重组、全面推进异地搬迁暨改扩建工程……如今的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正朝着自动化、机械化蓬勃发展。“老建设者们离开三明,却依旧记挂三明,他们到厂参观,我们很欢迎、很感动。”公司董事长张邦才说。

回到“第二故乡”探亲,今年70岁的文益兰收获了很多惊喜。“当年一进车间,出来就像个‘白毛女’,现在车间干干净净,多好。”她笑着说。来三明时,文益兰才19岁,一直在织布车间工作。谁曾想,这一呆,就是40年。

顾欢英也到了耄耋之年,她与文益兰一样,年纪轻轻就奋斗在三明这片土地上。这次来三明参加联谊活动,她体验着当地的林深水美,回忆着过往的青葱岁月,感慨地说:“看到纺织厂越变越好,三明越来越好,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时光易逝,情怀不改。跟随父母来三明时,万志刚不过是个毛头小子。1974年,他成为了三明纺织厂的一员,一直工作到退休。如今,再踏足三明这片土地,他已白发苍苍。这次返乡,动车一进入三明境内,他便久久凝望着窗外的景致,生怕漏掉了一草一木。

历史的车轮,总是缓缓向前。当年的三明纺织厂旧址,正规划着新的发展蓝图。“纺织厂因发展需要而变迁,是三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为三明祝福。”万志刚动情地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220165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